2020下半年初中科学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及答案【1月9日下午】
公告解读 | |
---|---|
教资&考编资料 | 备考图书推荐 |
教师资格试题 | ![]() |
【来源于网络】
初中科学《变阻器-电阻》
一、考题回顾
注:图片节选自浙江教育出版社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4节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学生,上节课学的影响电阻的阻值有哪些因素?改变阻值最简便的方法是什么?顺势引出课题——《变阻器-电阻》。
环节二:新课讲授
活动一:变阻器的原理
(1)教师根据学生对导入问题的回答,引导学生得出改变阻值最简便的方法就是改变电阻丝接入电路的有效长度。
(2)教师展示一段镍铬合金线,演示改变另一端的接触点的位置,从而改变接入电路电阻丝的阻值,教师在电路中连接滑动变阻器,并滑动划片,使电阻增大。
教师提问:小灯泡亮度发生了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小灯泡亮度变暗,说明电流变小。)
(3)教师总结:教师给出滑动变阻器的概念及变阻器的原理(滑动变阻器是电路中的一个重要元件,它通过改变连入电路中电阻丝的长度来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活动二:变阻器的结构示意图
(1)滑动变阻器的结构都有哪些呢?
(2)教师展示一个实验室常用的滑动变阻器,介绍基本构造(滑片,金属棒,接线柱(四个),电阻丝(线圈),瓷筒)。陶瓷圆筒上缠绕有很长的漆包合金线,三个接线柱,一个滑头P。
(3)教师结合滑动变阻器的实物,说明结构示意图如何画,并给出电路图中的符号画法。
活动三:变阻器的使用
(1)教师提供滑动变阻器,电源,开关,灯泡及导线等器材。说明滑动变阻器的连接要求,“一上一下”原则;开关闭合前,需要把变阻器的阻值调到最大以保护电路。
(2)教师让学生连接电路并画出电路图,同时调节滑动变阻器的阻值,根据灯泡的亮暗程度来分析电路的电流大小。
(3)学生实验发现:发现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有效电阻丝越长,灯泡越暗,说明电流越小,说明变阻器的电阻越大。
环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在大屏幕上呈现一道关于变阻器组成和使用注意事项的填空题,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的知识点。
开放性作业:找一找变阻器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板书设计】
2.结合本节课,说明如何做好实验环节,发挥好其作用?
【参考答案】
本节课中有类似的演示实验,比如改变镍铬合金线的接入长度。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好材料,正确的操作,给学生一个清晰的视觉感观。本课中也有类似探究实验的观察电阻影响灯泡亮度的实验,教师提供好器材,实验前跟学员强调好基本要求,比如安装顺序,注意事项,安全要求等。在学生安装好之后,也要引导学生对需要观察的对象做好记录,强调小组分工合作的必要性。最后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要充分起到引导作用,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实验,得到结论。让学生体会实验的乐趣,体会成功的喜悦感,提升实验的能力。
初中科学《细胞的结构》
一、考题回顾
注:图片节选自浙江教育出版社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2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上节课学习了细胞是如何发现的;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那它的结构会不会也是多种多样的?本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
环节二:新课讲授
活动一:动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活动前:观察动物细胞的结构示意图,谈论一下这些结构可能与哪些功能相适应呢?
活动中:读图分析。
活动后:【学生汇报】有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保护细胞并控制细胞与外界之间的物质交换;细胞核——内含遗传物质;细胞质——许多生命活动进行的场所。
活动二: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活动前:认识了动物细胞结构及其功能,植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和动物的一样吗?
活动中:观察植物细胞结构示意图,阅读资料卡片
活动后:【学生汇报】①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核和细胞质结构;不同点: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大的液泡、叶绿体,而动物细胞不具有这些结构。
②细胞壁——保护、支持作用;液泡——充满细胞液;叶绿体——内含叶绿素,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环节三:巩固提高
1.樟树的茎能够直立,与植物细胞中的什么结构有关?(与细胞壁有关)
2.叶子为什么通常是绿色的?(叶子中含有叶绿体,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呈现绿色。)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
作业:生活中吃的西瓜汁是哪里来的?课后搜集关于显微技术与科学的发展相关资料,下节课分享。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你如何评价你刚刚的试讲?
【参考答案】
首先,我认为刚刚的试讲达到了我所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知道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及其功能。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包括设置疑问、小组讨论、观察比较等手段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激发学习兴趣。
最后,在学生讨论过程中,作为教师我也走下讲台参与其中,对于学生疑问及时给予帮助;以及在课程巩固环节,通过问题的设置来及时检验学生的学习状况,达到及时反馈目的,并布置课后作业,达到课虽下,趣还在,味仍浓的效果,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索的热爱。
2.你为什么这样设计你的板书?
【参考答案】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细胞结构及其功能,内容比较抽象,因此我采用板画的形式将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画在黑板上,这样能够更加清晰直观的将细胞结构呈现出来,并且也能使学生对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异同点一目了然。
初中科学《地球仪和地图——地图》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谜语导入。教师展示谜面“说大不算大,小小地方放得下,说小不算小,五湖四海装得了”,请学生打一物品。通过谜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地图”,顺势导入课题——《地球仪和地图——地图》。
环节二:新课讲授
活动一:比例尺
(1)比例尺的含义
教师提问:地图的纸张大小有限,如何将地球上的物体容纳进小小的地图之中呢?
总结:地图是按一定的比例将地球上的物体缩小,以特定的图式符号进行体现的图形。这里比例的确定就形成了比例尺。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2)比例尺的形式和大小
教师展示“中国行政区划图”“浙江旅游地图”“荣安社区平面图”,学生比较三幅地图,找出地图中国的比例尺。
①这三幅地图中,分别是如何表示比例尺的?
②三幅地图的比例尺中,谁的比例尺大,谁的比例尺小?它们展示的实际范围谁大谁小?
学生活动:以前后4人为一小组思考讨论。
总结:图幅相同的情况下,一般比例尺大,展示的实地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小,展示的实地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
活动二:方向
(1)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三幅地图进行讨论,思考:当你面对这三幅地图时,应该如何进行方向的判断?
(2)学生讨论之后向全班同学进行分享。
(3)结合学生讨论情况总结,在地图上进行方向的判断,主要有三种情形:
①一般地图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②有指向标的地图上:根据指向标的北方确定其他方向;
③经纬网地图上: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活动三:图例和注记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三幅地图的左下方或右下方,可以发现都有“图例”这一要素,提问:结合自己的理解说一说什么是图例?除了图例,地图上还有一些文字或数字,它们被称为什么?
(2)表示河流、城市等各种各样地理事物的符号就是图例,而说明山脉、河流、国家、城市等名称的文字,以及表示山高、水深的数字,称为注记。
(3)以“中国行政区划图”的图例为标准,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对图例及其所表示的地理事物进行识记,5分钟之后教师在PPT中依次出示不同的图例,学生进行抢答活动。
环节三:巩固提高
在中国政区图上量出并计算北京与香港之间的直线距离。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的知识点。
作业:结合本节课所学的地图三要素相关知识,绘制学校平面图,下堂课进行展示。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请简述比例尺大小与地图详略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
(1)图幅大小相同时:
①比例尺越大,图上所表示的实地范围越小,但表示的内容越详细,精确度越高。
②比例尺越小,图上所表示的实地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精确度越低。
(2)实地范围相同时:
①比例尺越大,图幅面积越大,内容越详细。
②比例尺越小,图幅面积越小,内容越简略。
2.请谈谈这节课你是如何突破你的教学难点的?
【参考答案】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正确选择地图的比例尺、在地图上进行方向判断。为了突破这两个教学难点,在课程中我分别设置了不同的活动来进行。
为了让学生能够学会在不同的情况下正确选择恰当的比例尺,我让学生对比“中国行政区划图”、“浙江旅游地图”、“荣安社区平面图”三幅地图,并思考问题“三幅地图的比例尺中,谁的比例尺大,谁的比例尺小?它们展示的实际范围谁大谁小?,通过问题进行思维的牵引,能够让学生明白地图的比例尺大小不同,表示的实际范围也有所不同,并且会选择正确的比例尺。
对于“地图上方向判断”这一难点,我同样让学生以“中国行政区划图”“浙江旅游地图”“荣安社区平面图”三幅地图为基础,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总结出三种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正确阅读地图的方式,提高读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