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下半年高中物理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及答案【1月10日上午】
公告解读 | |
---|---|
教资&考编资料 | 备考图书推荐 |
教师资格试题 | ![]() |
2020下半年高中物理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及答案【1月10日上午】
【来源于网络】
高中物理《交变电流》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课堂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矩形线圈在匀强磁场中转动能产生感应电流,能够得出感应电流的大小、方向都会随时间发生变化。
教师提问:这样的电流有什么特点呢?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呢?顺势引出课题。
环节二:新课讲授
教师首先介绍“波形图”的概念。紧接着多媒体演示用电压传感器分别绘出干电池与学生电源的电压波形图,加深对于电压传感器以及“波形图”的认识。
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认识交变电流概念,首先教师演示实验,在电流传感器上分别显示出矩形线框在匀强磁场中旋转产生的正弦电流以及干电池在电路中产生的直流电流,请学生观察两种图形的区别。
学生通过分析得出交流电是大小、方向随时间发生变化的电流,继而引出交变电流的概念。之后向学生出示交流电以及直流电的相关例子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交流电与直流电是否能够进行转化。学生根据生活中的经验知道家庭用电为交流电,教师向学生介绍实验中的学生电源就能够将输入的交变电流变化为实验所需的直流电。
教师提问:发电机产生的电是否为交流电呢?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先向学生介绍实验电路,并回顾发光二极管具有单向导电性,即电流从固定端流入,另一端流出,且有电流通过时会发光。
实验现象:实验中将两个发光二极管反向并联,所以在手摇发电机缓慢工作时会出现小灯泡产生轮流发光的现象,说明电流方向发生了变化。
实验结论:小灯泡轮流发光说明电流方向发生了变化,说明手摇发电机发出的电为交流电。
环节三:巩固提升
教师给学生出示一些电流的波形图,学生根据定义判断是否为交流电。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总结本课知识。
作业:在课后习题的基础上布置预习作业,交流电有何特点?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简单谈一谈对交变电流有效值的理解?
【参考答案】
由于交变电流的大小和方向都随时间变化,它产生的效果也随时间变化,但在处理实际问题中,常常只要知道它的平均值即可。例如,通过电灯的交变电流不断变化,为什么看不出灯光会一亮一暗,主要是由于电流的变化太快,当电流变小时,灯丝来不及变冷,电流又大了,说以灯丝总是热的,也就说,灯光的亮度是是电功率随时间变化的平均效果,为此,我们可以从交变电流的热效应考虑,某个交变电流与恒定的电流相当,由此引入了有效值的概念。
2.如何提高学生在物理课堂中的实验参与度?
【参考答案】
对于物理课堂来说,实验属于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高中教学中由于只是本身很多过于抽象,所以在进行理解时往往会伴随着实验的教学,但是在实验教学中由于高中实验的难度原因,在课堂中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为了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我准备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将实验生活化、简单化,让复杂、抽象的物理实验能够让学生应用到生活中去,同时,也能够更好的体现课改中的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其次,我会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多进行物理实验的练习,很多学生之所以对学生提不起兴趣,主要是因为对实验的操作流程掌握不足,有畏难心理,通过日常小实验能够减轻它们的心理恐惧。
最后,我会在实验前做好铺垫,能够让学生真正的对实验产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相信以上的做法能够提升学生的实验参与度。
高中物理《开普勒三大定律》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课堂导入
多媒体呈现行星围绕太阳公转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行星运动时有着怎样的规律,进而引出本节新课《开普勒三大定律》。
环节二:新课讲授
1.物理学史
读书指导:安排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区别与兴衰,并引导学生总结第谷和开普勒对于天文学的贡献。
教师讲解:教师结合第谷和开普勒的事迹向学生说明在探索物理定律的过程中数据的采集和对数据的分析处理都是非常重要的,缺一不可。
2.开普勒第一定律
自主探究:教师在多媒体上播放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视频,引导学生从行星轨道和太阳相对于行星轨道的位置的角度来观察并找出规律。
教师讲解:学生回答后教师顺势总结开普勒第一定律内容: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3.开普勒第二定律
教师讲解:多媒体出示行星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时间内扫过面积的示意图,并讲解开普勒第二定律:对任意一个行星来说,它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
问答:引导学生结合开普勒第一定律和开普勒第二定律进行思考,学生能得出:当行星离太阳比较近时,运行的速度比较快,而离太阳较远时速度较慢。
4.开普勒第三定律
周期,k是一个对所有行星都相同的常数,让学生尝试用语言描述开普勒第三定律。学生能表述出:所有行星的轨道半长轴的三次方跟他的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
问答:教师引导学生从此规律出发分析公转周期与轨道半长轴的关系,学生能够思考发现轨道半长轴越短周期越小,轨道半长轴越长周期约大。
环节三:巩固提升
教师组织学生利用图钉和细绳模拟绘制行星轨道并判断太阳位置,思考并回答椭圆上一点到两焦点距离之和和另一点到两焦点距离之和有什么关系。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作业:课下查阅资料,了解除第谷和开普勒以外还有哪些物理学家在天文学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在中学阶段,我们可以对开普勒三大定律进行怎样的简化处理?
【参考答案】
由于行星轨道与圆十分接近,在中学阶段的研究中我们按圆轨道处理,这样就可以说:
一、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十分接近圆,太阳处在圆心。
二、对某一行星来说,它绕太阳作圆周运动的角速度不变即恒星做匀速圆周运动。
三、所有行星轨道半径的三次方跟它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
经过这样的简化,学生的计算量大大减少,对于行星运动中的一些规律也能进行更好的理解。
2.了解物理学史对于学生会有怎样的帮助?
【参考答案】
在物理教学中,让学生了解物理学史是非常重要的,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首先,物理学家发现物理定理和定律的过程通常是比较有趣的,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物理学家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过程,对学生养成科学严谨的物理学态度有很大帮助。
最后,物理学家探索真理的过程,可以让学生有所借鉴,形成自身的科学思维。例如本节课第谷和开普勒的经验就可以让学生们了解在探索物理定律的过程中,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和对数据的分析处理缺一不可。
高中物理《质点》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课堂导入
多媒体导入:呈现雄鹰拍打着翅膀在空中翱翔,足球在绿茵场上飞滚的视频,并提问足球和雄鹰是如何运动的。学生可以回答出:雄鹰的身体在向前运动,但它的翅膀在向前运动的同时还在上下运动,足球在向前运动的同时还在滚动。
教师追问:如何准确地描述其上各点的位置及其随时间的变化呢?顺势引出课题《质点》。
环节二:新课讲授
1.质点概念的建立
教师提问:在准确描述物体上各质点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对于克服这一困难有什么想法?
问答:任何物体都有一定的大小和形状,物体各部分的运动情况一般来说并不一样。如果把物体看成是一个个没有大小和形状的“点”就可以解决这这一困难。
教师提问:这种想法是否可以呢?
多媒体演示:多媒体展示地球绕太阳公转,火车在铁轨上行驶的视频,并结合视频进行讲解,地球公转时,各部分运动有所差异,但地球的直径相当于它与太阳距离的万分之一,各部分运动的差异就可以忽略不计了,所以研究地球公转时可以忽略地球的大小和形状而把它视为“点”。一列火车在铁轨上行驶,当只关心列车整体的运动情况时,就可以用一个“点”的运动代替列车的运动。
2.质点的概念
教师提问:如何定义这个“点”呢?
教师讲解:突出“物体具有质量”这一要素,把它简化为一个有质量的点,称为质点。因此,对实际物体运动的描述,就转化成对质点运动。
3.理想化模型
教师提问: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是什么呢?
读书指导法:突出问题的主要方面,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并将其作为研究对象。
教师讲解:这种方法属于理想模型法。质点就属于理想化模型,实际上并不存在。
4.物体看做质点的条件
教师提问:将物体看成质点的条件是什么呢?
小组讨论:当物体的大小、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没有影响或影响很小时,可以将物体视为质点。
环节三:巩固提升
教师出示习题:多媒体展示几幅物体运动的图片,判断是否能看成质点。
环节四: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内容,预习下节课内容。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除质点外,还有哪些理想化模型?
【参考答案】
“轻杆”,“轻绳”,“光滑平面”“自由落体运动”,“点电荷”,“匀速直线运动”等均为中学物理常见的理想化模型。
2.你是如何进行导入的,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
我采用了的多媒体导入的方式,通过多媒体播放雄鹰飞翔和足球的运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准确描述物体运动,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引入新课。这样的导入可以让学生从生活现象中发现物理问题,感受物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通过多媒体播放,可以使这些现象更加生动形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