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

首页 > 教师资格 > 考试题库 >

2020下半年高中历史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及答案【1月10日上午】

网络 2021-01-21 11:42:45
公告解读
教资&考编资料 备考图书推荐
教师资格试题

2020下半年高中历史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及答案【1月10日上午】

【来源于网络】

高中历史《两党制》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美国国会暴乱的图片,提问:为什么美国会出现这样的暴乱?

学生结合最近的新闻时事回答:因为美国大选中拜登当选,特朗普的支持者为表达不满情绪,进入国会引发暴动。

教师过渡:乔·拜登和特朗普分别是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的候选人,这次国会暴乱也是美国的两大政党在政治上博弈与对抗的具体表现。那么美国的两党制是如何产生的呢?在发展过程中又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产生

过渡:1789年,乔治·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以后又再次当选,连任一届。

教师在大屏幕上展示美国政治发展变迁的纪录片并提问:那两党制是怎样出现的呢?

学生观看纪录片回答后教师总结:华盛顿之后,美国的总统选举受到政党控制,国会也形成两党对垒的局面。

教师补充:两党制成为美国分权制衡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继续提问:那美国的两党指的是什么党?又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两党制在联邦成立之初就已经萌芽。经过演变,民主党于1828年正式成立,共和党于1854年成立。

(二)发展

过渡:美国的民主党和共和党有其截然不同的历史传统和基本群众。

教师请学生结合美国初期的国内情况思考:两党在成立之初分别代表着什么阶层的利益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19世纪中期,民主党主要代表南方种植园主,共和党主要代表北方工业集团和西部农场主的利益。

教师补充:南北战争后,各自的基础都发生了变化。目前,民主党和共和党分别得到不同政治经济利益集团的支持。

教师出示盖洛普2000年3月至7月间对1万多名18岁以上的美国人所作的民意测验,请学生思考:现在的美国两党,在支持者上又有怎样的变化?这体现了怎样的特点?请学生同桌两人为一小组进行分析。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民主党得到多数妇女、少数民族、低收入阶层以及老年人的支持,而共和党则更多地得到男人、白人、高收入阶层以及年轻人的支持。这表明两党的支持者不仅会受到不同阶层的影响,性别、种族、年龄等差别也是影响支持率的重要因素。

(三)影响及实质

教师展示史料并提问:美国的两党制在美国的社会生活中起着怎样的作用?政党的对垒和冲突是否意味着二者在利益上有着本质区别?请同学们以历史小组为单位,用5分钟时间讨论。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总结:在美国的政治生活中,政治选举是两党激烈争夺的战场,总统选举、参众两院议员选举等都会受到两党的操控。而两党政治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了协调社会矛盾的重要工具。而两党不论如何竞争,在实质上都是资产阶级的政党,在本质上阶级属性都是一样的。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师生共同总结回顾本课所学知识。

2.作业:两党虽然在本质上的阶级属性一样,但仍旧会在政治的具体理念和施政措施中出现不同,而这些政治博弈也会影响人们的生活。请学生课下搜集美国两党制政治博弈对美国的具体影响的表现,下节课一起交流分享。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试说明美国民主政治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参考答案】

美洲人民通过发动独立战争,推翻英国的殖民统治,建立起资产阶级性质的国家——美国。

建国之后由于国内实行邦联体制,中央软弱无力,1787年华盛顿等人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制定1787年宪法。宪法规定了联邦制、三权分立和分权制衡等原则和内容,推动了美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南北战争中废除了黑奴制,维护了国内稳定和统一,使得黑人也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推动了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

19世纪中期两党制形成并不断发展,延续至今,成为美国总统制之外的又一大政治特点。

2.在教学过程中板书的设计要注意哪些事项?

【参考答案】

(1)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要将教材的重点和疑难点列入板书,列为大小标题或者用重点符号加以突出;次要的、非重点的内容尽可能不写或少写。

(2)构成条理分明、清晰的历史线索

要按照史实发生的先后,或史实发生的因果关系设计板书提纲,构成逻辑性强、系统化的教学线索,使板书起到提纲挚领的作用。

(3)言简意赅、详略得当、讲求实用

要选择概括性强、简练准确的词语,反映历史的基本线索,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认知。同时还须掌握详略的分寸,避免过详或过略,使板书既成为教师的“讲授提纲”,也成为学生学习的“知识要点”。

(4)规范、美观,体现艺术性

板书的文字,要准确、规范,既工整,又流畅,布局合理、井然有序,字体大小适中、行距一致。板书要避免出现随心所欲、杂乱无章、标点符号不统一、错别字等。

高中历史《东欧和平演变》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马丁·雅克在《卫报》中的一句话:“20世纪是一个短暂的世纪。从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是从1917年才开始的,到1989年便已经结束了。”

教师过渡:1989年之所以会被视为20世纪结束的标志,其实是与当时东欧发生的重大事件有关,这一事件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东欧和平演变。从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和平演变”的含义

教师出示史料并提问:什么叫“和平演变”政策?这一政策是在什么时候提出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和平演变”是指西方国家通过政治、经济、文化渗透,对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促使它们向资本主义“和平演变”。该词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首先由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提出。

教师补充:“和平演变”是美国在冷战时期对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战略之一。

(二)表现

教师出示德国民众拆毁柏林墙的图片,请学生结合图片和课本思考:面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政策,东欧国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总结:1989年,波兰成为第一个发生剧变的东欧国家。同年,民主德国大量公民外逃,政局出现大动荡;政府宣布开放东西柏林边界,拆除柏林墙。1990年10月,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实现了两德的统一。

教师追问:这些东欧国家的剧变,实质上体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些变化其实在根本上都是社会性质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东欧国家从社会主义制度变为资本主义制度。

(三)东欧剧变的原因及启示

教师展示相关史料并提问:为什么当时东欧国家会出现这样的大规模动荡?这给我们哪些启示?请同学们以历史小组为单位,用5分钟时间讨论。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

原因:1985年,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他对在经济上的改革短时间没有取得成效,又因为政治上提倡所谓“民主化”和“公开化”,使苏联改革走进了误区。因为自顾不暇,苏联面对西方对东欧的“和平演变”,采取了放任政策,这成为东欧剧变的重要原因。而东欧国家本身的经济困难,更加剧了社会的矛盾。

启示:东欧剧变,并不意味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也并不能表明资本主义制度就优于社会主义制度。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师生共同总结回顾本课所学知识。

2.作业:德国通过剧变完成了民族的统一,结束了分裂状态;但也有很多国家在发生剧变之后,国民收入出现了断崖式下降,面对这样的情况,应该如何更好的评价和理解东欧剧变?请学生课下搜集资料,下节课进行交流探讨。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试说明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的实质和二者区别。

【参考答案】

实质:东欧剧变的实质是东欧各国的政治体制和社会性质发生改变。

区别:

(1)原因不同:

①苏联: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

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②东欧剧变

东欧大多数国家经济困难,党和政府脱离群众。

苏联改革陷入困境,无暇顾及东欧。

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2)含义不同:

①苏联解体:指的是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共产党失去执政地位及由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解体的事件。

②东欧剧变:指的是1989年前后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在短时间内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随之发生根本性变化的事件。

2.教学过程中选取和运用史料要注意哪些问题?

【参考答案】

(1)根据课程标准,灵活调整教学的目标,并选取史料(更多选取第一手史料),有所偏重。

(2)根据学生情况来选择史料(不宜选取文字阅读量过大的史料),对症下药。

(3)多选取能够激发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史料,给学生创设很好的史料情境。

(4)根据教学重难点选择史料。

(5)选择的史料形式多样化,丰富课堂内容。

(6)研读史料,精心设问,置疑解惑,使学生获得对历史学科的正确认识。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几个关键词:天府之国、大熊猫养殖基地、都江堰。请学生思考这描述的是中国的哪一处地点。

学生结合所学和关键词可分析得出是四川的成都。

教师介绍:提到天府之国,我们第一反应就是四川的成都。正是因为都江堰这一水利工程,成都才成为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那么都江堰是在什么时候修筑的,我国古代还有哪些水利工程呢?它们对又产生了哪些影响呢?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表现

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发展纪录片,请学生观看并归纳:中古古代的各个朝代,有哪些重要的水利建筑成就?

学生观看影片回答后教师总结:战国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工程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汉代关中农民创造的“井渠”、东汉王景治理黄河。唐至明清,各个朝代都修筑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其中,仅洪武二十八年(1395)冬季地方官员奏报修建塘堰就多达40987处。

教师出示“井渠”的相关史料,请学生担任博物馆讲解员,介绍“井渠”的发展和具体灌溉方法。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井渠”是从山地水源开凿的暗渠,往往延伸二三十公里,沿渠每隔一定距离挖有竖井,当暗渠流经农田时在由明渠引出地面,用于灌溉。这种井渠经丝绸之路传往西域,至今还流行于新疆吐鲁番、哈密一带的干旱地区。

(二)原因

过渡: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上都有着重要地位。

教师展示相关史料并提问:为什么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有着如此成就?哪些因素推动了它的发展?请同学们以历史小组为单位,结合史料和课本用5分钟时间讨论。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中国古代是小农经济为主的社会,灌溉对农业生产息息相关,因此不管是人们还是政府都非常重视水利灌溉工程的兴修与建设,人民自发的建设和政府的支持与奖励等都推动了水利灌溉工程的发展和进步。

教师补充:我国水利工程的建设,自远古时期的大禹治水就开始,各个朝代的人民在吸收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进一步推动了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师生共同总结回顾本课所学知识。

2.作业:请学生课下搜集其他朝代对于治理黄河的重要人物和突出事迹的资料,下节课一起交流探讨。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重视水利本质是重视什么?

【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据主体地位,农业历来非常重要。而水利灌溉是保证农业生产和提高农业产量的重要因素。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耕地有限,所以从商周时期开始就注意农业生产中的精工细作,也就是改进工具、提高生产技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而水利方面是最主要的一个方面。而且我国古代农业的生产模式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根本就无力对抗诸如水旱之类的自然灾害,所以为保证农业生产,古代历朝历代都重视修建水利工程。

所以,重视水利本质上就是重视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

2.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参考答案】

(1)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

不同领域或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要借助于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教师可依据具体的可操作性目标来选择和确定具体的教学方法。

(2)依据教学内容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不同学科的知识内容与学习要求不同;不同阶段、不同单元、不同课时的内容与要求也不一致,这些都要求教学方法的选择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3)根据学生实际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学生的实际特点直接制约着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这就要求教师能够科学而准确地研究分析学生的上述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和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

(4)依据教师的自身素质选择教学方法。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只有适应了教师的素养条件,并能为教师充分理解和把握,才有可能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效地发挥其功能和作用。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还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优势,扬长避短,选择与自己最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5)依据教学环境条件选择教学方法。

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在时间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能最大限度地运用和发挥教学环境条件的功能与作用。

欢迎关注长沙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频道,及时掌握考试资讯!

更多问题可联系在线人工咨询→点这里咨询

你感兴趣的都在这里!

↓↓↓

长沙中公教育微博 长沙教师微信公众号(csjsks)
长沙中公教育微博 长沙教师考试公众号


 猜你喜欢

查看更多

备考公开课
各考试活动课程
下载中公教育APP查看更多信息
备考公开课
湖南事业单位考试信息
湖南事业单位考试辅导
备考公开课
湖南教师考试辅导资料
湖南教师考试题库练习
-->
咨询 微信 电话 下载

教师资格<

招考信息

报考指导

阅读资料

考试题库

各项目入口一键直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