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下半年高中地理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及答案【1月10日上午】
公告解读 | |
---|---|
教资&考编资料 | 备考图书推荐 |
教师资格试题 | ![]() |
2020下半年高中地理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及答案【1月10日上午】
【来源于网络】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含义》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播放电视剧《东宫》中频繁出现的荒漠景观,询问学生原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导入今天的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
1.荒漠化的含义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说出荒漠化的含义。
【学生活动】荒漠化就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
2.荒漠化的成因
【教师活动】出示《塔里木盆地气温与降水变化示意》图,以及当地居民日常农事活动的相关资料,让学生仔细观看并以地理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为时5分钟的小组讨论,尝试总结荒漠化的成因。
【学生活动】
塔里木盆地气温逐年升高,夏季高温天数变多,降水量不断减少。居民日常生活生产对于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致使荒漠化问题突出。荒漠化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3.荒漠化的形成过程及主要表现
【教师活动】播放“荒漠化形成过程”的Flash动画,引导学生总结荒漠化的形成过程和主要表现。
【学生活动】荒漠化形成过程:土地如果缺少了水分和养分,植物就无法正常生长;而在没有了植被保护的情况下,裸露的地面极易遭受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使土壤中水分和养分进一步流失。这一过程继续发展,最终会导致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教师补充】荒漠化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化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环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活动】展示关键词:土地退化、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因素、人类活动和沙漠化,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运用下列关键词解释荒漠化的含义。
【学生活动】学生自由回答。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作业:课后收集关于我国荒漠化治理的措施,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准备。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说说治理荒漠化的措施有哪些?
【参考答案】
(1)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2)合理利用水资源。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2.请谈谈地理教学中地图的作用?
【参考答案】
(1)直观地显示地理事物形象。教学地图可以将地理事物真实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比任何语言的描述都更利于学生接受。
(2)显示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进行地理空间分布知识的教学,最重要、最好的方法就是使用教学地图,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地图本身是平面的,但其颜色、符号和注记却表示着地理事物的立体形象特征,经过形象思维可以从地图的二维平面中想象出地理事物的三维形象。如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可以通过国界、山峰符号和国名注记确定珠穆朗玛峰的位置,通过颜色和数字注记可以确定珠穆朗玛峰的高度等。
(3)渲染气氛。如果地理课教室的大屏幕上有与所教内容相关的教学地图,就会在某种程度上形成地理课堂教学特殊的氛围,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4)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教学地图的特点是比例尺大,内容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它可以促进学生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和记忆力的全面发展。
高中地理《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诗歌导入。播放杨朔的诗歌《雪浪花》节选,以“那礁石满身都是深沟浅窝,坑坑坎坎的,倒像是块柔软的面团,不知叫谁捏弄成这种怪模怪样”为悬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导入今天的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
1.知识回顾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学生活动】包括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
外力作用中,风化、侵蚀使得裸露的整块岩石支离破碎,变成碎石、泥沙,为搬运提供了可能,搬运过程中由于载体速度变化发生沉积,年长日久这些沉积物又会固结成为岩石。这样造成地表形态不停的发生变化。
2.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教师活动】出示《黄土高原景观》图和《崇明岛景观》图,让学生仔细观看并思考图中景观的形成和哪种外力作用有关?
【学生活动】流水侵蚀和沉积作用。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河流水流的流速对于侵蚀作用有什么影响?
【学生活动】上游由于河流的冲刷,使河床不断加深,形成狭而深的河谷地形。河流流量越大,流速越快,这种作用越强。这些冲刷下来的泥沙,到了下游,河水流速减慢,便将泥沙堆积下来,形成宽阔平坦的沙洲或平原。
【教师活动】展示《风蚀蘑菇景观》图和《沙丘景观》图,提问学生这些景观是如何形成的,让学生以地理兴趣小组为单位,进行为时5分钟的讨论。
【学生活动】在干旱地区,因气候干燥,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由于近地面的风含沙粒较多,磨蚀力较强,使岩石形成顶部大、底部小的蘑菇状外形,称为“风蚀蘑菇”。而含有大量沙粒的气流,当风速减小时沙粒沉积形成沙丘。沙丘可埋没村舍、道路、牧场,带来流沙危害。
【教师活动】通过流水和风力这两种外力作用对于地表形态的塑造的学习,了解地表每时每刻都受外力作用的雕刻,因此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平常所看见的地表形态,并不是内力作用下地表形态的“本来面貌”,而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环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活动】解决课前疑问:礁石的怪模怪样到底是谁捏弄的?
【学生活动】海浪的侵蚀作用。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作业:搜集在冰川作用下形成的地貌景观并总结成因,下节课进行分享。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请你谈谈河流流速对于流水作用的影响。
【参考答案】
河流上、中游在山区、高原流经时,受重力作用,河水不断下切,使河床不断加深,河流落差越大,流速越快,冲刷越严重,往往形成“V”字形的峡谷。横断山区的山高谷深、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都是流水侵蚀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典型例子。
河流进入下游后,受岸基和地形影响,流速减小,河流以侧蚀为主,使得河床不断加宽,形成“U”字形的峡谷;同时携带的泥沙沉积,且在在入海口或入湖处的河口地区,由于流速减慢,便将挟带的泥沙堆积下来,形成宽广平坦的三角洲。三角洲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是良好的农耕地区。
2.请谈谈地理课堂如何进行有效提问?
【参考答案】
提问是地理课堂教学中最为普遍的一种师生交流方式和教师使用最多的师生互动手段。因此在提问过程中需注意几个方面。
首先,提问要具体。在地理课堂上,问题提得越明确,越具体,教学流程进行得也越流畅。这样,既可以稳定学生情绪,增强学习信心,也为教师实施课堂有效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提问要适度,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基础,教材内容的要求,提问要紧扣学情,恰到其分。
最后,教师要根据不同学情,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有浅到深、层层递进的提问。这样才能促使学生进入角色,去寻求知识的真谛。
高中地理《地理信息系统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播放电影中烟雾引起火灾警报,自动灭火程序启动的片段。引导学生思考:面对自然灾害,能不能建立一个自动监测的机制以减少它的影响呢?激发学习兴趣,进而引出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
1.地理信息系统的作用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遥感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学生活动】具备全球监测能力,同时可以全天候监测。
【教师活动】提问:遥感监测到的大量数据,有没有手段可以快速处理?
【学生活动】可以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处理。
地理信息系统(GIS)主要是对各种监测系统提供的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空间数据分析,具有空间定位、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功能。GIS可以对自然灾害进行预报预警、动态监测、灾害发生成因与规律分析、灾害损失调查、灾情评估等,还可以为制定减灾预案和指导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依据。
【教师活动】展示GIS工作原理的视频,要求学生观看后结合课本图例总结GIS的工作流程。
【学生活动】
第一阶段:收集信息,通过遥感自动检测输入或其他资料人工输入的手段收集大量的信息并分渠道归纳整合。
第二阶段:将这些信息分类输入GIS系统中,GIS根据已有的模型对其自动进行分析,生成分析报告。
第三阶段:如果系统发现问题可自动报警,并保留相关资料交由人工识别,工作人员可根据系统总结的信息快速制定相关对策。
【教师活动】通过这三个阶段我们可以发现:遥感技术在信息获取方面的优势与地理信息系统在空间分析方面的优势结合起来,可以实现在灾害发生前,能事先圈定危险区,并对危险程度做出评价,指导防灾活动;在灾害发生过程中,能对灾情实况监测,指导抗灾活动;在成灾后,能对灾害损失做出快速评价,指导救灾活动,从而对减灾作出贡献。
2.利用地理信息技术防灾减灾
【教师活动】展示课本案例1,组织学生以前后四人为一组,进行五分钟的讨论:案例中出现了哪些地理信息技术?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学生活动】出现了遥感技术和GIS技术。通过遥感的全天候监测,相关部门掌握了洪灾发生情况的第一手数据,同时,经由GIS的计算,可能的影响范围得到了及时的体现,帮助防灾办进行快速的响应处理。
环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遇到自然灾害应该如何处理?
【学生活动】要树立科学严谨的态度,了解了具体的情况才能对症下药。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作业:课后搜集有关资料了解地理信息技术对于历年灾害的作用,与其他同学分享。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地理信息系统是什么?
【参考答案】
地理信息系统(GIS)有时又称为“地学信息系统”。它是一种特定的十分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它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作为一种基于计算机的工具,它可以对空间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把地图这种独特的视觉化效果和地理分析功能与一般的数据库操作集成在一起。
2.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参考答案】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我认为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
第二,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
第三、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指从同一来源材料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