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下半年高中地理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及答案【1月9日下午】
公告解读 | |
---|---|
教资&考编资料 | 备考图书推荐 |
教师资格试题 | ![]() |
2020下半年高中地理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及答案【1月9日下午】
【来源于网络】
高中地理《水土流失的成因——自然原因》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播放纪录片《航拍中国》视频片段,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在母亲河流淌过的土地上,带走的不仅是黄土地上人们的乡愁,还带走了这漫漫黄土。为什么黄土高原的泥土这么容易被带走呢?这当中又有什么秘密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导入今天的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
1.特殊的地理位置
【教师活动】出示《地处过渡地带的黄土高原》图,并提问: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有何特殊之处?
【学生活动】黄土高原处于平原—山地、湿润区—半湿润区、森林—草原、农业区—牧业区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脆弱。
【教师活动】除了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之外,黄土高原本身也具有特殊性,黄土高原黄土层厚实,能够达到100~200米,黄土干燥时坚实,遇水容易分散,从而加剧水土流失。
2.气候带来的影响
【教师活动】出示《黄土高原降水量年际变化》图、《黄土高原气温年际变化》图,并提问:黄土高原的气候具有什么特点?
【学生活动】气温冬冷夏热,降水集中,强度大。
【教师活动】黄土高原降水集中,强度大,对地表的冲刷能力强,带走地表泥土,造成水土流失。
3.自然原因间的相互关系
【教师活动】播放《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探究》纪录片,并引导:以地理兴趣小组为单位,讨论水土流失自然原因间的相互关系。
【学生活动】地理位置特殊,环境脆弱——黄土深厚,易被侵蚀——降水集中,强度大——水土流失严重。
【教师总结】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造成了环境的脆弱性,自身性质导致了其容易被侵蚀,高强度集中的降水则使得水土流失加剧,黄土高原还极易发生地质灾害同样加剧了水土流失。环境保护的压力显著。
环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活动】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该如何治理?
【学生活动】生物措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措施:打坝淤地。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作业:搜集有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下节课进行分享。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请简要说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参考答案】
(1)工程技术措施:主要是采取土石方及混凝土工程等措施来将所发生的水土流失状况控制、固定,使其不再继续发生和发展。
(2)生物技术措施:主要是采取种树种草、封山育林等植被绿化的方法进行治理。
(3)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是应用农业生产耕作中的农业技术手段,如土壤培肥、品种改良、塬面改造、间作轮作、套种耕作、提高复种指数等。
2.采用地理探究法进行教学有哪些意义?
【参考答案】
(1)探究法可以提高学生提出地理问题、分析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2)探究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从地理现象中获取地理信息,加工和处理地理信息,得出正确的结论。
(3)探究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例如独立思考、提出假设、比较和类推思维,这些都是形成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条件。
高中地理《地球的内部圈层》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运用设置生活情境导入法。描述人们挑选西瓜时通常会轻敲西瓜外面,通过振动波来判断西瓜的成熟与否,那么要研究地球这个大球体,我们用什么方法呢?地球内部又有怎么样的结构呢?进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
1.横波和纵波
【教师活动】出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思考并回答: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以及传播介质的异同,推测横波和纵波速度变化的原因。
【学生活动】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传播速度慢。
【教师总结】横波传播速度慢,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只能通过固态,纵波能通过固、液、气三态。横波和纵波速度变化很可能是该处上部和下部的组成物质或者相态发生了变化,据此,我们将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2.各圈层划分的界面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结合上述图片和教材说出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界面位置以及名称。
【学生活动】有两个界面,分别是:莫霍界面位于地下平均厚度17千米,古登堡界面在地下约2900千米处。
【教师总结】莫霍界面位于地下平均厚度17千米,该处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以上为地壳,以下为地幔,古登堡界面在地下约2900千米处,它是地幔和地核的分界。
3.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教师活动】请学生以地理学习兴趣小组为单位,概括说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师生总结】教师结合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总结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地壳是指地表至莫霍面之间的部分,地壳是地球的坚硬外壳,它由岩石组成。地壳的厚度不一,平均厚度为17千米。大洋部分较薄;大陆部分较厚;莫霍面以下至古登堡面之间的圈层叫做地幔,地幔可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上部物质处于熔融状态,故这一部分被称为软流层,人们人为它是岩浆的发源地。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地幔),合称岩石圈;古登堡面以下至地心为地核,它主要是由铁和镍组成的。地核分为外地核和内地核。研究表明,外地核可能呈熔融状态,包围着内地核。内地核由于压力极大,铁原子和镍原子被挤到一起形成一个固态金属球。
环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思考并说出用生活中的哪个物质来类比地球的圈层结构。
【师生总结】教师点评并总结:半熟的鸡蛋,蛋壳为地壳;蛋白为地幔;蛋黄为地核。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作业:搜集有关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一些人类活动。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利用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说明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
【参考答案】
据图可知:
(1)在地球表面平均约17千米处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增加,说明该处上下组成物质可能不同,该界面被命名为莫霍界面。
(2)在地下约2900千米处,横波突然消失,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说明此处上下的介质发生了变化,该界面以下可能为液态或者熔融状态物质,该界面被命名为古登堡界面。
(3)据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可以把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4)根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的变化,又可以将地幔划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将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
2.简述地图法的优点。
【参考答案】
(1)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
通过老师提问,学生在地图上找、看和填充,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地图,把学生的各项感官都调动起来,变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生活化,使学生从具体的感性认识中去把握抽象的理论知识,再根据已掌握的理论知识去分析现实问题,去解决现实问题,从而深化学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识记。
(2)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地理教学知识性强,枯燥乏味,传统教学方式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多姿多彩的地理图像和表现形式,给学生创设逼真、生动的案例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够直接唤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3)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使用地图法可以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推动学生地理思维发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体现地理学科的教学特色
地理图像除了具有感官刺激强、信息容量大,表述简明扼要外,在展现地理事物空间分布、解释地理规律等方面也有着文字系统无法比拟的重要性,图像系统增强,符合地理学科自身的特点,这是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点,也是地理学科最大的特色。
高中地理《现代混合农业》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播放纪录片《澳大利亚的农业》视频片段,澳大利亚的农业生产与我国的农业生产有着鲜明不同。为什么澳大利亚的农业生产呈现出如此景象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导入今天的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
1.现代混合农业概念
【教师活动】展示《澳大利亚农业生产景观》图,并提问:什么是现代混合农业?
【学生活动】饲养牲畜与谷物种植有机结合的农业生产方式。
【教师总结】现代农业在不同地区,根据不同条件,也有一些混合,以获取更多的效益。如澳大利亚的现代混合农业——小麦绵羊业:一个农场同时种植谷物和放牧牲畜。
2.现代混合农业的分布
【教师活动】出示《世界现代混合农业的分布》图,并提问:现代混合农业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学生活动】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东南、西南部;美国东南部;欧洲西部等。
【教师活动】世界的混合农业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或地区。
3.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特点
【教师活动】出示《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分布》、《澳大利亚地形》、《澳大利亚气候图》图,引导学生以地理兴趣小组为单位讨论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优势。
【学生活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
【教师总结】气候条件优越,水分和光照热量较为充足;地处平原和盆地地区,耕地开阔,土壤肥沃;该农业区地广人稀,有利于大规模经营;澳大利亚农业科技先进,专业化、机械化水平高。
【教师活动】出示《澳大利亚小麦绵羊业的生产模式》图,并提问:结合课本及图片,说一说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具有什么特点?
【学生活动】1.农民可以有效的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2.较好的灵活性和市场适应性。3.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教师补充】轮作休耕使得混合农业形成了良好的农业生态系统,还具有典型的商业特点。
环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活动】澳大利亚混合农业优势明显,有什么不足?
【学生活动】但是澳大利亚地广人稀,劳动力不足;农业区淡水资源不足。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作业:搜集我国农业资料,并思考: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生产对我国有何借鉴之处。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澳大利亚农业生产的特点。
【参考答案】
(1)形成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农场内的土地交替种植小麦、牧草或休耕,能充分保持麦田的肥力。此外,种植的饲料饲养绵羊,羊粪可成为麦田的肥料。
(2)农民可以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
小麦的耕作活动和牧羊活动在一年内交替进行。小麦种植的忙季在秋春两季,冬季为小麦生长季节,农事较闲。而冬季正好是牧羊活动的忙季。
(3)较好的灵活性和市场适应性。
农民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决定是多种植小麦还是多牧羊,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2.本课采用了地图法教学,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
地图法的教学意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图片比文字更具有吸引力,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
(2)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地图信息容量大,在解释地理规律等方面比文字更加直观易懂,有助于学生理解。
(3)优化教学过程,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读图判图,从地图提取信息是地理学科的重要要求。采用地图教学法可以锻炼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4)体现地理学科的教学特色。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是学习地理的“工具”,也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地理知识的形象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