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

首页 > 教师资格 > 考试题库 >

2020下半年初中历史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及答案【1月10日上午】

网络 2021-01-22 17:16:56
公告解读
教资&考编资料 备考图书推荐
教师资格试题

2020下半年初中历史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及答案【1月10日上午】

来源于网络

初中历史《华盛顿会议》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之前所学的巴黎和会的内容,并提问:巴黎和会后所建立的凡尔赛体系主要解决了哪一区域的问题?

学生根据所学可以回答出:巴黎和会暂时调整了战胜国在欧洲的关系,通过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非洲和中东地区的秩序。

教师追问:在欧洲以外的广大地区,尤其是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国际秩序又该如何确立呢?确立后的秩序又将给中国和世界带来怎样的影响呢?就让我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一起来了解。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背景

教师在多媒体上展示20世纪初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华贸易比重变化表。

教师引导:根据表格内容和教材,我们可以发现在远东太平洋地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存在哪些矛盾呢?

学生思考后得出:日本对华贸易比重逐年上升,远超英美,几乎独霸中国。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引发英美不满,力图去遏制日本扩张。

教师过渡:美英日三国的矛盾不断加剧,并展开了激烈的军备竞赛,但一战刚过,各国都无力再挑起战争,于是美国率先倡议展开会议加以解决。

(二)概况

教师引导:那这场会议是什么会议?其基本情况是怎么样的呢?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进行概述。

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为了缓和英美日之间的矛盾,重新分割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在美国的倡议和主导下,1921年11月,美、英、法、日、意、荷、比、葡和中国9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议。主导会议的是美国。

(三)主要条约

教师展示《九国公约》原文内容等相关史料并提问:1922年,九国代表签署了《九国公约》。请同学们结合材料并以历史小组为单位用5分钟的时间讨论,其主要内容是什么?对中国又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并请小组代表起来分享讨论成果。

学生代表回答: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建立并维护各国在中国的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

另一小组代表补充:但是,公约所标榜的尊重中国主权、独立,只是表面文章。列强对中国提出的取消治外法权、关税自主和收回租界等正义要求,都予以拒绝。《九国公约》使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最终实现,阻止了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教师总结补充:不仅仅是《九国公约》,其实还有美、英、日、法签订的《四国条约》和美、英、日、法、意签署的《五国条约》,这一系列的条约构建起华盛顿体系,最终确立了各帝国主义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秩序。

(四)影响

教师在多媒体上播放纪录片《华盛顿会议》片段,并引导:华盛顿会议给各国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学生观看纪录片并结合教材回答:对于日本,其在东亚地区的扩张收到限制,但在太平洋地区的权益也得到其他国家的承认;对于英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息;对于美国,确立了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主导地位,成为华盛顿会议的最大获利国;而中国则成为了最大的受害国。

教师归纳总结:华盛顿会议种确立的华盛顿体系是不平等的体系,在此之下依旧矛盾重重,和平只是暂时的。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师生共同总结回顾本课所学知识。

2.作业:请同学们课下了解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中所受的损害,下节课交流讨论。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为什么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站在火山口上的?

【参考答案】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东亚以及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体系。

这一体系对战败国掠夺十分严重,加深了战败国和战胜国之间的矛盾。而战胜国内部分赃不均,也加剧了各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引起国际政治力量的重新组合。同时,也深化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2.如何理解华盛顿会议中,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

【参考答案】

门户开放政策是由美国在华盛顿会议上提出来的。它的主要内容是:在整个中国范围内,列强都有进行贸易的权利。其主要意义在于利益均沾,机会平等。不论是在哪个列强的势力范围内,不论是否在中国内地或沿海地区都实行这个原则。

这也是美国侵华行动的“里程碑”。同时,它受到列强的普遍欢迎,由此而使得列强在侵华步骤上取得暂时的一致,避免了因在华利益的相互抵触而使得列强间本已十分尖锐的矛盾进一步激化。这使列强由争夺在华利益而转化为在这个问题上相互合作,也使中国重新恢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初中历史《电气时代》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同学们,在我们的教室里,无论什么时候,都有一样东西在默默贡献光明,那它是谁呢?为何能发出光亮呢?

学生回答:它是电灯。只要有电,就能持续发光。

教师过渡:电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们的电灯、电话、手机、电脑等都离不开它。那电是如何被发现的呢?与电有关的产品又是怎么被发明出来的呢?就让我们走入电气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一起去了解。从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背景

教室在多媒体上播放纪录片《第二次工业革命》片段并提问:请同学们观看纪录片并结合教材,为什么会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呢?

学生观看后回答出: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迅速发展。同时,自然科学研究也取得了重大进步。

教师补充讲解: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美国家广泛确立,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前提。同时,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从而为新的工业革命提供了市场准备。

(二)发明

过渡: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如何开始的呢?

教师在多媒体上展示法拉第、西门子、格拉姆等人物的相关图片及介绍,引导学生思考这三位人物的主要成就。

学生结合史材料回答:英国科学家法拉第率先提出电磁理论。1866年,德国西门子制成发电机。1870年比利时人格拉姆发明电动机。

教师再次在多媒体上展示爱迪生的图片和人物介绍,引导学生思考爱迪生的成就。

学生结合史料得出:美国爱迪生发明了耐用的白炽灯泡、碱性蓄电池、电影摄影机和放映机等事物。他在纽约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火力发电站和输电网。发电站为电灯提供了能源,促进了电灯的广泛使用。

教师补充讲解:爱迪生利用电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进行发明创造,其一生发明创造约有两千项,被誉为“发明大王”。

师生共同总结得出:随后在各国发明家的共同努力下,与电相关的发明创造不断涌现,比如电焊、电钻、电话、电车、电报等纷纷问世。世界由此进入“电气时代”。

(三)影响

教师展示相关史料并提问:“电气时代”的到来给世界带来了哪些影响?请同学们以历史小组为单位,5分钟时间讨论。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电力成为新的能源进入生产生活领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最显著的成就。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促进了工业的蓬勃发展。同时,城市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美好。

教师引导:从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它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学生回答: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先有理论的突破再有各种发明的产生。

教师归纳总结: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这也是它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最大不同。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师生共同总结回顾本课所学知识。

2.作业:请同学们课下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其他成果,下节课交流分享。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说一说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参考答案】

电力部门:电动机、发电机、电灯、电车等电器,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交通部门:内燃机、汽车、飞机等。

化学工业:炸药、塑料、人造纤维等。

钢铁领域:新的炼钢法。

通信领域:电话、有线电报的改进、无线电报的发明。

2.请简述历史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参考答案】

(1)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个性发展有重要意义。

(2)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有着重要的作用。

(3)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逐步掌握历史思维的方法,形成实事求是、注重证据的意识,最终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初中历史《北伐战争》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在多媒体上展示黄埔军校的相关图片。

教师介绍:黄埔军校是1924年孙中山为国民革命训练军官所创建的,其为国民革命培养了大批的军事人才,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一所军事学校。

教师过渡:孙中山以军校学生为根本成立了国民革命军,并很快开始了北伐战争。那北伐的具体进程是怎样的呢?又有着什么样的意义呢?从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背景

教师引导:国民大革命战争与以往革命有着巨大的区别,它是在国共合作下进行的,请同学们自行阅读教材,思考国共是如何走向合作的呢?

学生得出:首先,是由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国共两党有合作的必要;其次,中共三大正式决定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最后,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

教师补充讲解:国民党一大中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从而在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的政策,这是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二)具体过程

教师过渡:出于国民革命运动的军事需要,孙中山建立了黄埔军校,试图北伐以打倒军阀,统一全国。此时,万事具备,一场轰轰烈烈北伐战争开始了。

教师在多媒体上播放纪录片《北伐战争:1926年至1927年》片段,并展示《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组织学生以扮演战地记者的方式去探究北伐战争进行的具体过程。

学生结合纪录片和地图进行报道:

1.1926年7月,蒋介石作为北伐总司令带领十万国民革命军从广州开始北伐。北伐军顺利攻占湖南长沙后转攻湖北时,受到吴佩孚的重兵抵抗。叶挺带领独立团发挥攻下武昌,吴佩孚主力被基本消灭。

2.北伐军拿下湖南、湖北后,又在江西歼灭孙传芳主力。接着兵分两路,一路沿长江东下,攻占南京。另一路由福建进入浙江、上海。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震动全国。

3.北伐的胜利进军,使得各地的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但高涨的工农革命运动触动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1927年4月、7月,蒋介石、汪精卫分别叛变,国民革命以失败告终。

教师继续引导:国民革命失败了,但北伐就此停止了吗?

学生结合纪录片回答后教师总结:1927年9月,武汉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后,国民政府于1928年继续北伐,讨伐张作霖,直至年底张作霖的儿子张学良宣告服从国民政府。

(三)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及影响

1.原因

教师引导:在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的统治之下,北伐战争为何会取得节节胜利?请同学们结合课本进行思考。

学生回答:国共进行了亲密合作,有纪律严明、作战英勇的军队,还有工农群众的支持和苏联的援助。

2.影响

教师展示各学者对北伐战争的评价等相关料并引导:那北伐战争的胜利又有着怎样的意义呢?请同学们以历史小组为单位用5分钟的时间加以讨论。

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并请小组代表起来分享讨论成果。

学生代表回答:北伐战争基本结束了北洋军阀在全国的统治,沉重的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同时,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也展现了中国工人巨大作用和光辉形象。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师生共同总结回顾本课所学知识。

2.作业:北伐战争中涌现出了一大批革命志士,他们的事迹可歌可泣。请同学们课下了解,下节课进行分享交流。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试比较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的不同。

【参考答案】

民族主义:新三民主义是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旧三民主义只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

民权主义:新三民主义提出的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旧三民主义只是空泛提出要推翻君主专制整体,建立国民政府,国民一律平等。

民生主义:新三民主义提出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有具体措施并且关注到农民问题;而旧三民主义只是单纯提出平均地权的口号。

2.作为历史老师,要如何引导学生学习与战争相关的历史事件的兴趣?

【参考答案】

中学生在学习历史课程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接触到许多战役、战争事件,相比其他历史事件,与战争有关的历史事件会稍显枯燥和乏味。因此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战争事件的兴趣。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可以采用播放纪录片的方式,给予学生直观的视觉冲击,从而引发学生对战争发展经过的探求欲。

其次,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请学生扮演战地记者对战争过程进行报道,也可以请学生扮演战争指挥官或总司令去模拟战争的发生过程。这样的方式既新奇有趣也能帮助学生梳理战争经过。

最后,可以采用历史地图法,引导学生了解战争发生发展的全过程。通过历史地图,学生可以将战争置于时间、空间上进行全面的观察和分析,从而加强对战争经过的了解,形成战争全局观。

欢迎关注长沙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频道,及时掌握考试资讯!

更多问题可联系在线人工咨询→点这里咨询

你感兴趣的都在这里!

↓↓↓

长沙中公教育微博 长沙教师微信公众号(csjsks)
长沙中公教育微博 长沙教师考试公众号


 猜你喜欢

查看更多

备考公开课
各考试活动课程
下载中公教育APP查看更多信息
备考公开课
湖南事业单位考试信息
湖南事业单位考试辅导
备考公开课
湖南教师考试辅导资料
湖南教师考试题库练习
-->
咨询 微信 电话 下载

教师资格<

招考信息

报考指导

阅读资料

考试题库

各项目入口一键直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