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下半年初中历史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及答案【1月9日下午】
公告解读 | |
---|---|
教资&考编资料 | 备考图书推荐 |
教师资格试题 | ![]() |
2020下半年初中历史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及答案【1月9日下午】
【来源于网络】
初中历史《明治维新》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黑船事件》图片,提问:这是日本画家描绘的1853年一支船身涂黑的美国舰队闯入日本江户湾浦贺港的情景,美国舰队的突然闯入,对当时正处于闭关锁国的日本带来了巨大冲击,之后被迫与美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那日本是不是走上了与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相同的命运呢?日本又是如何摆脱被殖民的命运,走向强大的呢?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引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背景
教师出示明治维新前《日本社会等级示意图》,提问:请结合教材和之前所学的知识,思考当时的日本面临怎样的状况?日本的有识之士又是如何应对的?
学生思考后,回答:当时的日本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一方面,日本内部的幕府统治日益腐朽,引起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另一方面,日本面临着西方国家的侵略,民族危机也日益加深。
教师补充总结:正是在这样的局面下,当时的有识之士掀起了推翻幕府统治的倒幕运动,且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幕府统治被推翻后,建立了以明治天皇为首的地主和资产阶级的联合政权,为明治维新扫清了障碍。1868年,明治政府开始实行一系列改革,以西方为榜样,全面改造日本,史称"明治维新"。
(二)内容
教师展示《三府七十二县图》《明治初期的小学》《三井集团》图片和相关材料,请学生根据教材归纳明治维新的内容。
【答辩题目解析】
1.简述你对日本天皇制度的了解。
【参考答案】
"天皇"是人们对日本君主的称呼。大化改新后,日本建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天皇制度也正式确立。12世纪后期,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天皇逐渐大权旁落。1889年,明治政府颁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确立了日本近代君主立宪制的天皇制度。宪法规定: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的天皇统治,天皇神圣不可侵犯;天皇作为国家元首,总揽一切大权,总理大臣和国务大臣组成的政府只对天皇负责。日本的天皇制度后来变成军国主义天皇制度。1946年,日本颁布新宪法,规定天皇是国家的象征,没有实际统治权。
2.常用的历史教学方法有哪些?
【参考答案】
讲授法、谈话法、图示法、小组讨论法、探究法、情境创设法、角色扮演法、史料教学法。
初中历史《印度民族大起义》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章西女王》视频,并提问:这个人是哪个国家的?她做了什么事情?
学生回答:印度人,领导了印度民族大起义。
教师继续提问:印度民族大起义为什么会爆发?这次起义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引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原因
教师安排学生阅读教材和相关材料,提问:印度民族大起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19世纪中期,印度已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当时,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进一步加强了对印度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印度的手工棉纺织业本来很发达,手工棉纺织品大量行销英国。为了发展本国的棉纺织业,英国从印度进口大量棉花,并向印度倾销机器生产的棉纺织品。印度的手工棉纺织业遭到沉重打击,许多手工业者因此破产。英国还以种种借口兼并印度王公的领地,规定王公死后若无直系后嗣,其领地就归英国所有。随着在印度统治的稳定,英国取消了对印度士兵的较优厚待遇,并且不尊重他们的宗教信仰。这些做法激起印度各阶层人民的强烈不满,人们反抗情绪日益高涨。
(二)过程
教师展示《印度民族大起义形势图》,请学生根据教材扮演历史小记者为大家报道印度民族大起义的经过。
学生观看图片和教材进行报道:1857年,印度士兵首先起来反抗英国殖民者,农民、手工业者以及一些被剥夺了权力的印度王公也参加起义,起义浪潮席卷了印度北部和中部。起义军夺取了德里。英军虽然武器先进,但还是用了几个月的时间才攻陷德里。英军乘势进攻章西,年轻的章西女王领导军民与英军展开激战。章西失陷后,她率军转战外地。战斗中,她身先士卒,直到壮烈牺牲。
教师引导:章西女王是印度的民族英雄,我们可以从章西女王的身上学到什么品质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章西女王在领导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斗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意志和崇高品质,是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值得珍视、继承和发扬,我们要学习他们爱国、坚毅、果敢、不怕牺牲的民族精神。
教师补充:后来,英国殖民者将派往伊朗和中国的侵略军调回印度,其实力增强,而印度的各地起义军却各自为战使力量分散。最终,印度王公被英军分化,关键时刻只得投敌,印度民族大起义也最终以失败告终。
(三)影响
教师安排学生以历史小组为单位,结合教材和所学知识,用5分钟的时间进行思考讨论:印度民族大起义有何意义呢?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进行评价和总结:印度民族大起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是19世纪中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具有重要的鼓舞意义。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师生共同总结回顾本课所学知识。
2.作业:课下查找同一时期中国掀起了哪一反抗外来侵略的运动,下节课交流讨论。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印度民族大起义中,为什么上自印度王公,下至士兵、农民、手工业者都参加了战斗?
【参考答案】
(1)根本原因是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和殖民掠夺,给印度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2)英国直接统治印度,剥夺了印度王公的统治权力,其兼并土地的政策也损害了印度王公的经济利益。
(3)英国的殖民掠夺和经济侵略,使大批手工业者和农民破产,他们无法生存。
(4)英国对印度士兵的民族压迫和宗教歧视,直接激起了士兵的武装反抗。
(5)印度是一个文明古国,有优秀的民族传统,反抗英国殖民统治表现了印度民族团结一致抵御外侮的精神。
2.多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中有什么样的作用呢?
【参考答案】
(1)可以为历史课堂创造一个巨大的历史信息世界。
(2)大大增加历史学习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在有限的时间内扩大了知识容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4)有助于锻炼和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思维品质的发展。
初中历史《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人类起源》视频,提问:人是从哪里来的?最初的人类和现今的人类有什么差别?
学生回答:人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最初的人类和现今的人类相比,在外貌、体型和智力等方面都具有非常大的差异。
教师引导:我们都知道人类是万物的主宰,是地球的主人,有人类才有人类社会的历史。中国远古时期的人类是什么样子的呢?他们又是如何被发现的?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中国早期人类代表——北京人。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发现
教师过渡: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考古学者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发现了多处不同时期的古人类遗址。最具代表性的早期人类之一就是北京人。
教师播放纪录片视频《北京人》,提问:请结合教材,思考北京人遗址是如何被发现的?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北京人遗址最先于1921年被发现,后来人类学家根据在遗址中发现的3颗牙齿化石,将活动在这里的古人类命名为"北京直立人"或"北京人"。1929年,中国的青年学者裴文中发现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同年又发现用火痕迹。此后,又相继发掘出土4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共出土40多个个体的直立人化石,以及近10万件石器和大量的动物化石。
教师强调:北京人是于1921年,在北京西南周口店的龙骨山上被发现的,距今约70万-20万年。
(二)特征
过渡:这些古人类化石和石器的发现,为复原北京人的特征和生活状况提供了重要证据。
教师展示《北京人头骨复原图》,提问:请同学们结合图片和教材,以博物馆讲解员的身份为大家简述北京人的特征。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北京人的头骨,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他们的身高平均为157厘米,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较上肢略长,能够直立行走。
(三)生活状况
教师播放纪录片片段《北京人的一天》:请同学们结合教材思考,北京人的生活状况如何?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1.从环境上来说,当时北京人生存的地区有大片森林和水域,气候温暖湿润,这里常有动物出没,如梅花鹿、野马等,也有丰美的水草。2.从产生工具上来说,生产工具仍然比较落后,使用打制石器为主,常用石块、兽骨和鹿角等制作各类工具,如尖状器、刮削器、石锤和石砧等。我们也把使用这种打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3.从食物来源上看,北京人既靠猎取动物为生,也需要采集植物果实果腹,他们需要结成群体生活在一起,共同进行获取食物的劳动。
教师展示北京人遗址中灰烬和烧骨的图片,提问: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这反映出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火的使用有什么意义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北京人可以用火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兽,从而改善生存条件,增强人类抵御自然的力量,推动人类的进化发展。因而,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四)意义
教师展示《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安排学生以历史小组为单位,结合之前所学习的内容,用6分钟的时间,讨论:北京人遗址的发现在人类进化史上有何重大意义呢?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评价、总结: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通过对北京人的研究,可以发现早期猿人向现代人类演进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也可以从北京人的遗址中,感受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增强对祖国的热爱和为民族自豪的感情。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师生共同总结回顾本课所学知识。
2.作业:请课下搜集中国境内其他早期人类的遗址资料,下节课选择你最感兴趣的进行分享交流。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你觉得自己本堂课讲的怎么样?
【参考答案】
我认为整体的试讲有优点也有不足。优点如下:第一,整堂课实现了课程目标,讲清楚了北京人的发现过程和北京人的特征,更阐明了北京人遗址发现的意义;第二,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多媒体展示法、小组讨论法等,这些方法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他们更好的融入课程;第三,在授课过程中注重了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也能够发挥评价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不足之处在于:这堂课是在短时间内进行设计和展示的,还会存在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另外由于我自身的实践经验比较少,对于真实课堂上的生成性问题不能完美呈现,在之后我也会通过实习来弥补我自己的不足。
2.作为老师,要如何备好一堂课?
【参考答案】
备课是一个老师的基本工作,也是一个老师授课的出发点。对于备课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步出发:
一是要准备教材。从课本出发,利用好课程目标和教学大纲去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分配到每一节课中,详略得当,深入浅出。
二是要备学生。学生是我教学的主体,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帮助学生做好一课一得,可往往学生又是发展中的人,我们只有深入的去了解学生的基础和爱好才能选择恰当的例子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实现分层教学。
三是要备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于当下的教学,所以我们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如多媒体教学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等来使那些复杂、晦涩、难懂的知识转变为更加容易掌握和理解的知识。
当然备课不仅仅只是做到这三步就足够的,我也会用更多的时间去探寻更多的方法,来备好我的每一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