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

首页 > 教师资格 > 考试题库 >

2020下半年初中历史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及答案【1月10日下午】

网络 2021-01-22 17:18:24
公告解读
教资&考编资料 备考图书推荐
教师资格试题

2020下半年初中历史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及答案【1月10日下午】

来源于网络

初中历史《雅尔塔会议》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丘吉尔V字形手势的照片,提问:图中的人物是谁呢?

学生回答:丘吉尔。

教师讲述:丘吉尔就是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密切相关的中心人物,那么丘吉尔的这张照片和哪次战役有关?这场战役过程中又有哪些重要会议呢?顺势引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背景

教师播放《二战风云》纪录片,提问:雅尔塔会议召开前战局如何?盟国为什么要召开这次会议?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发生根本转变。为协调盟军行动,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于1945年召开了雅尔塔会议。

教师补充:当1944年来临时整个战局发生巨大转变,苏联军队和美英联军分别从东西方进攻德国,成夹击之势;东线,苏联军队发起了反攻,逐渐逼近柏林;西线,美英盟军抵挡了德军的反扑,直抵莱茵河。德国的败局已定,但是对日作战却颇为艰难。

过渡:为了协调三国间的矛盾,加强盟国之间的团结,决定召开雅尔塔会议。

(二)内容

教师展示雅尔塔会议三巨头照片,提问:这场会议主要的参与国是谁?何时何地召开的?

学生回答: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雅尔塔召开会议。

教师呈现会议纪要文献史料片段,组织学生进行“百家讲坛”活动,提问:同学们能否担任主讲人的身份介绍一下这次会议有哪些内容?

学生回答:会议决定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战后德国由美、英、苏等国实行分区占领;苏联承诺在欧洲战事结束后3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

教师追问:苏联对日作战是有条件作为前提的,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苏联对日作战是建立在严重损害中国主权基础之上的,体现了大国强权的政治色彩。

教师播放联合国宣传片片段,提问:根据雅尔塔会议精神,为维护世界和平,战后决定成立一个国际组织,该组织的名称是什么?

学生回答:会议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

教师补充:会议同意苏联的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加盟共和国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决定美、英、法、苏、中五国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规定实质性问题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的原则。

(三)影响

教师展示相关史料,请学生前后四人为一小组,进行5分钟的探讨:雅尔塔会议的召开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雅尔塔会议实现了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合作,缓和了同盟国之间的矛盾,加强了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协同作战,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进程。雅尔塔体制对防止德、日军国主义和法西斯势力的复辟,维持欧洲各国的相对稳定,保障世界和平、避免世界大战再次爆发也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教师补充:雅尔塔体制表面上是苏、美、英三国依据各自的实力划分势力范围,对战后世界重新作出的安排,是大国之间互相权衡利弊得失、互相妥协的结果。但实质上它具有少数大国,特别是美苏两大强国依据实力对比争夺胜利果实的性质。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师生共同总结回顾本课所学知识。

2.作业:在二战中,为什么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可以联合起来?请同学们回去思考,下节课分享。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二战的胜利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参考答案】

中国取得了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反侵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极大地提高了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在抗战过程中,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民主进步力量得到发展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

2.简单介绍网络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历史教学创设情境,化抽象为形象,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应用网络技术,拓宽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实现历史教学的个性化。

利用网络良好的交互性进行讨论交流,以协作的方式学习历史。

通过探索式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历史《罗斯福新政》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经济大危机的相关内容,并提问:经济危机对美国造成巨大打击,而对于上一任总统留下的烂摊子,继任的新总统能成为美国的保护神吗?他的政策是否能让满目疮痍的美国起死回生,再创美国的辉煌呢?引发学生思考,顺势引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新任总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旧知,提问:经济危机之后,胡佛总统是否采取有效措施?那之后的美国又是哪位总统上任呢?

教师补充讲解:胡佛总统并未采取有效措施,1933年3月,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

教师补充:为了应付日益严峻的经济大危机,罗斯福一上任,就宣布实施新政,采用国家干预手段来扭转经济形势。

(二)新政措施

教师展示材料并提问:为了解决下面的问题,罗斯福采取了什么措施?其目的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政府加强对工业和农业的计划指导,其目的是防止盲目竞争,稳定农产品价格。

教师总结:为表彰配合政府进行工业恢复的企业,美国政府还给他们颁发了“蓝鹰标志”,以鼓励民众购买这些企业的产品。为了缓解社会矛盾,增加就业,还修订法律增加最低工资,减少最高工时,并且大规模进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

过渡:在罗斯福的领导下,美国逐步走出了噩梦般的经济危机,经济也得到回升。美国人民高高兴兴地唱起了“幸福的日子又来了”的歌谣,庆祝经济危机的过去。

(三)新政影响

教师展示相关史料并组织学生进行8分钟小组讨论,思考:罗斯福新政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新政能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呢?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新政期间,美国经济开始缓慢复苏,工业生产有所恢复,就业人数逐步增加,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新政增强了美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恢复了美国人民的信心,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无法解决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师生共同总结回顾本课所学知识,并进行情感升华。

2.作业:探究罗斯福新政对资本主义国家和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哪些有益的启示。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你觉得罗斯福新政对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有怎样的启示?

【参考答案】

强化金融监管力度,实行正确的货币政策,防止金融风险;以工代赈,启动市场;注重保护和发展民族工业;重视农业,强本固基;充分利用人才资源,大力促进再就业工程;建立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健全法律法规,保证各项改革的顺利进行;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2.使用讲述法需要注意哪些原则?

【参考答案】

统一性原则。即将教师的“讲”与学生的“学”统一起来。

关联性原则。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往往是内容复杂、彼此关联的,应用讲述法要正确处理历史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和知识结构,把握好历史与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抓住能够表明或体现历史事件、现象本质的关键点。如:讲明历史事件、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以体现出历史基础知识的关联性和系统性。

灵活性原则。根据各课不同的历史教学目标和内容,灵活地将讲述法与其他教学方法(如:图示法、谈话法、讨论法等)结合起来,实行交互策应,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初中历史《青铜器》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介绍: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中华文明的形成时期。夏、商、西周时期的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历史学家易中天将其概括为“青铜铸就,甲骨绘成”的时代。那么这由“青铜铸就、甲骨绘成”的辉煌文明究竟有着怎样灿烂的景象?顺势引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功能和用途

过渡:原始社会末期以铜混合少量锡、铅熔铸的青铜器出现了。人类使用的第一种金属便是青铜,它更坚固、更轻便,开始出现在生产生活中。人类由此跨入青铜时代。

教师播放《青铜问世》纪录片片段,提问:在原始社会后期,我国青铜器的出土地点主要集中在哪些区域?

学生回答:在原始社会后期,我国的甘肃、青海、陕西、河南、山西、山东、辽宁、安徽等地就出现了铜器,如距今4000多年的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出土了铜镜。

教师展示青铜利簋图片并引导学生结合预习情况,思考:青铜器最初具备哪些功能呢?

学生回答:青铜器最初更多是用来作为酒器、炊器等。

教师补充:商朝以后,青铜器的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功能也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

教师展示《周代列鼎列簋制度一览表》,提问:这种列鼎列簋制度反映了当时社会怎样的政治特点?

学生回答:青铜器逐渐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过渡: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不仅种类丰富,数量众多,而且制作工艺高超。

(二)工艺高超

教师播放《青铜工艺》纪录片片段并组织“百家讲坛”活动,提问:哪位同学能作为主讲人的身份介绍一下当时的工匠是如何制造呢?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当时的工匠已准确地掌握了铜、锡、铅的比例,用来制造不同用途的器具。在铸造技术上,采用“泥范铸造法”,经过制模、制作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浇注金属液体、加工修整等工艺制成。

过渡:到商代后期,青铜铸造业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能够铸造出大型器物。

教师展示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图片并提问:请同学们以讲解员身份介绍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青铜器的辉煌。

学生回答: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的青铜器,重达832.84千克。铸造这样硕大的器物,工艺十分复杂,需要二三百人协同合作才能完成;四羊方尊也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位列十大传世国宝之一。

(三)意义深远

教师展示史料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思考:我国大量青铜器的发现和发掘对中华文明的发展有怎样的意义?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青铜器艺术背后蕴含着的深刻历史文化含义,它反映的是一个社会的背景以及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状况,对于我们了解西周社会的方方面面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师生共同总结回顾本课所学知识,并进行情感升华。

2.作业:课后搜集更多青铜文化的典型成就,下节课交流。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简单介绍一下司母戊鼎。

【参考答案】

司母戊鼎,又称后母戊大方鼎、后母戊方鼎。原器于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

司母戊鼎呈长方形,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壁厚6厘米,连耳高133厘米,重达832.84公斤。鼎身雷纹为地,四周浮雕刻出盘龙及饕餮纹样,反映了中国青铜铸造的超高工艺和艺术水平。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现为国家一级文物。

2.简述图式教学法的作用?

【参考答案】

直观性:能较直观地体现出史实的纵横关系,使学生能够用联系的眼光看待历史。

形象性:能够较为生动再现历史发展过程,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历史进程。

概括性:能够使知识更简洁明了的展示出来,帮助学生记忆。

系统性:由于把知识图表化从而系统化,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和历史框架。

欢迎关注长沙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频道,及时掌握考试资讯!

更多问题可联系在线人工咨询→点这里咨询

你感兴趣的都在这里!

↓↓↓

长沙中公教育微博 长沙教师微信公众号(csjsks)
长沙中公教育微博 长沙教师考试公众号


 猜你喜欢

查看更多

备考公开课
各考试活动课程
下载中公教育APP查看更多信息
备考公开课
湖南事业单位考试信息
湖南事业单位考试辅导
备考公开课
湖南教师考试辅导资料
湖南教师考试题库练习
-->
咨询 微信 电话 下载

教师资格<

招考信息

报考指导

阅读资料

考试题库

各项目入口一键直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