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下半年初中地理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及答案【1月9日上午】
公告解读 | |
---|---|
教资&考编资料 | 备考图书推荐 |
教师资格试题 | ![]() |
2020下半年初中地理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及答案【1月9日上午】
【来源于网络】
初中地理《古老的动植物》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法。播放《澳大利亚国徽》图片并提问学生国徽上的动物是什么?通过学生回答进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
1.澳大利亚的动物
【教师活动】展示《澳大利亚古老动物分布示意》图,思考澳大利亚的别称“世界活化石博物馆”从何而来?
【师生总结】澳大利亚动植物种类丰富,其中鸸鹋、袋鼠、鸭嘴兽、考拉等为澳大利亚所特有,因为动物的古老与特有,因此被称为“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2.澳大利亚大陆古老动物独特性的原因
【教师活动】播放《悉尼野生动物园》视频,引导学生说一说澳大利亚有哪些特有的野生动物。
【学生活动】仔细观看选择一种澳大利亚野生动物,介绍给同学。
(1)鸸鹋,是澳大利亚的国鸟。擅长奔跑,是大洋洲的特产,世界上第二大鸟类,仅次于非洲鸵鸟,因此也被称作澳洲鸵鸟。由于翅膀退化,完全无法飞翔。栖息于澳洲森林,草原和沙漠地带,以树叶和野果为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鸟种之一。
(2)鸭嘴兽,是最原始的哺乳动物之一,它是未完全进化的哺乳动物,也是最低等的哺乳动物之一。鸭嘴兽嘴和脚像鸭子,而身体和尾部像海狸。2500万年前就已出现,至今仍生活在澳大利亚。
【教师活动】展示《澳大利亚大陆在世界中的位置图》和《大陆漂移示意图》,并提问:请运用大陆漂移假说的有关观点,说明澳大利亚为什么会存在如此多的特有动植物种类。引导学生以同桌为单位用3分钟时间思考。
【学生活动】由于澳大利亚大陆独占一个大洲,四周都为海洋较为孤立自然环境较为单一。生存环境安全动物进化缓慢。
【教师总结】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澳大利亚长期处于孤立于海洋中,自然环境单一;第二,澳大利亚由于环境稳定,所以特有地球演化过程中保留下来的古老生物种类,它们虽显得原始;第三,动物缺少天敌,进化缓慢。
环节三:巩固提高
播放《澳大利亚大火》视频请学生以动物的角度来向人类谈一谈自己的心声,进而呼吁学生学会保护动物、保护自然与动物和谐相处共筑美好家园。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总结本节所学知识。
作业:孤立的南极大陆为什么没有如此多的古老生物呢?课后搜集相关资料。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澳大利亚的动物具有古老独特性的原因。
【参考答案】
澳大利亚具有古老性和特有性的动植物,是同澳大利亚大陆形成演变历史和现代自然地理环境密切关联的。在距今约2.2亿年以前的三叠纪时期,澳大利亚尚属于冈瓦纳古陆的一部分,当时气候温暖,各地差异也不明显,形成比较相似的植物群,同时开始出现原始的哺乳动物。中生代末期古陆开始分裂,澳大利亚大陆与其他大陆逐渐分离和漂移开来,孤立于大洋之上,动植物缓慢地独立地向前发展。从现代自然地理环境来看,生态环境多样,发育了森林、草原和荒漠,也为各类动物提供了较为多样的生存环境,又没有大型有胎盘类哺乳动物的竞争,所以形成许多特有的动植物种类。
2.如何设计好的板书?
【参考答案】
板书是微型的教案,贵在“少而精”。板书要书在点子上,书在关键处,起到“画龙点睛”、“提纲挈领”的作用。板书若过多或太杂,就会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的主次不分局面。
有的放矢,虚实结合。板书属于对教材内容的总结,要做到有实有虚,虚实结合。有些内容需要一字不漏的板书出来,有些内容则不必板书,引导学生凭借教师的讲述去领会或顺着前后文中理解记录下来。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笔记能力。
精心设计,合理布局。板书的一般“模式”是把黑板分为主板书和副板书。主板书作为讲授教材内容的系统板书之用;副板书可灵活机动,常用作为书写需要提示的字、词、概念和与本节课有关的旧知识之用。
正确工整,突出重点。板书的书写要工整,字迹要清晰,不可以写连笔字和简化字,板书的字迹一定要保持工整。书的内容要有选取一定要突出重难点。
初中地理《土地资源》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音频导入。播放诗歌《土地是什么》:“土地是山川之根,土地是万物之本,土地是人类衣食父母……”,使学生认识到土地资源的重要性。由此导入新课,走进我国土地资源的构成类型和分布。
环节二:新课教学
1.类型齐全,耕地比重小
【教师活动】运用多媒体展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图片,引导学生对我国土地资源进行分类。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分类总结:农业用地、建设用地、难以利用土地。
【师生总结】我国土地利用类型齐全。农业用地包括耕地、林地和草地等类型,其中耕地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用地;建设用地包括城乡建设用地、交通用地和工矿用地等类型;永久积雪和冰川等难以利用的土地不是一定不能用,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和利用效率会越来越高。
【教师活动】展示图3.7、图3.8统计图和中国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图,请学生分析我国土地资源人均占有量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较的情况,以及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是否合理。
【学生活动】我国人均土地面积与人均农业用地面积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不合理,耕地、林地少,难以利用的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教师总结】我国国土辽阔,土地资源总量丰富,而且土地利用类型齐全,这为我国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我国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小,而且各类土地所占的比例也不合理,耕地少,后备耕地不足。因此需要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
【过渡】我们已经知道了我国土地利用类型构成不合理,再来分析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是否均衡。
2.地区分布不均
【教师活动】展示《中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图》图,组织学生以地理兴趣小组的形式进行5分钟左右的讨论,探究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规律。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得出结论: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很不均衡。我国耕地和林地集中分布在东部湿润、半湿润区,其中,南方耕地以水田为主,北方耕地以旱地为主,林地则主要分布在山区。草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干旱、半干旱区。沙漠、戈壁、石山、高寒荒漠、永久积雪和冰川等通常难以利用的土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内陆。
【教师总结】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部季风区内,草地主要分布在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西的半干旱地区,难以利用的土地多分布在干旱地区或高海拔地区,可见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与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有很大的关系。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不均,给土地利用带来一定的难度,也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
环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活动】展示活动部分的内容“认识我国土地资源分布的主要特点”,引导学生完成活动中的表格。
【学生活动】水田主要在湿润区,分布在平原、丘陵地区;旱地主要在半湿润区,分布在平原、丘陵地区;草地主要在半干旱区,分布在高原、山地地区;林地主要在湿润区,分布在山地地区;难以利用的土地主要在干旱区,分布在戈壁、高寒荒漠、石山地区。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作业: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土地资源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下节课进行分享。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目前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参考答案】
(1)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在地球生态环境中,土地因素的恶化最为严重,过度砍伐森林和对土地的超负荷利用,使全球都在面临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和地力减退等生态环境问题。土地生态环境正面临着恶化范围不断扩大、程度加剧、危害加剧的局面,具体表现在水土流失和盐碱化严重、草地和森林不断退化、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等。
(2)城市建设用地总量失控,结构失衡,浪费土地的现象严重。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工业化导致建设用地过快增长,城乡建设和生产建设规模不断扩大。
(3)耕地数量急剧减少。耕地减少的原因在农业内部是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和灾害损毁所致。另一类则是非农业建设占地所造成的耕地永久性流失,特别是很多开发建设带有很大的盲目性,造成农民失地严重,比如盲目圈地建设开发区,农村宅基地严重超标等。
(4)环境污染和污水灌溉导致土壤污染和破坏。土壤污染的污染源主要来自工业、生活、农业和交通。在工业方面,特别是近年来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由于其分布广、资金技术缺乏,大量污染物质随“三废”排入河流、农田。
2.请谈一谈初中地理课程的课程性质。
【参考答案】
(1)区域性。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以区域地理为主,展现各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点,阐明不同区域的地理概况、发展差异及区际联系。
(2)综合性。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成的复杂系统。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初步揭示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从不同角度反映地理环境的综合性。
(3)思想性。地理课程突出当今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阐明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富含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关注全球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
(4)生活性。地理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反映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
(5)实践性。地理课程含有丰富的实践内容,包括图表绘制、学具制作、实验、演示、野外观察、社会调查和乡土地理考察等,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初中地理《海陆变迁》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提问学生知道世界第一高峰是哪座山么?为什么会在这座山上发现鱼骨化石?说明了什么?在学生基础上总结地球的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和变化之中,今天地球上的地表形态只是地质历史时期的一个部分,顺势引入今天的新课《海陆变迁》。
环节二:新课教学
1.地表形态变化
【教师活动】展示自然灾害侵袭、红海海域宽度历年数据、珠峰高度变化等资料,引导学生对其分类看看哪些是短期表现强烈易被人发现,哪些是需要经历漫长过程的。
【学生回答】地球表面是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过渡】20世纪一个生病的年轻人躺在床上看着世界地图,发现南美洲大陆东岸突出的部分貌似可以跟非洲西海岸凹进去的部分重合。他通过不懈的努力提出了大胆的猜想?他们以前是不是连接在一起的。他是谁呢?
2.大陆漂移假说
【教师活动】为什么在不同的大洲会出现相同的物种,他们是如何跨越万里重洋的?
【师生总结】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叫“泛大陆”的庞大陆地,被叫做“泛大洋”的广袤海洋所包围。大约两亿年以前,泛大陆开始破裂,“碎块”像浮在水上的冰块一样向外越漂越远。距今大约两三百万年前,这些漂移的大陆漂到今天的位置,形成现在海陆的基本轮廓。
【教师活动】现代哪些技术证明了大陆漂移假说?从魏格纳的身上又能学习到什么?
【学生活动】20世纪60年代以来古地磁学、深海探测学、大地精密测量学等技术都有力的证明了该假说的存在。我们应该学习魏格纳这种善于发现问题,大胆假设猜疑的科学精神观念。
【过渡】地质学家经过漫长的探索,又在大陆漂移学说基础上提出了板块运动学说,这个学说又有哪些观点呢?
3.板块漂移学说
【教师活动】阅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引导学生以同桌为单位思考3分钟:全球有哪六大板块?哪个板块地表几乎全位于海洋?其他板块地表都是陆地吗?
【师生总结】世界主要分为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位于海洋板块;其余板块既有大陆又有海洋。
【教师讲解】地球上的板块是处于不断运动中的,正是由于它们的运动导致了海陆的变迁、大陆漂移等,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而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比较活跃。因为,交界地带板块或张裂拉伸、或碰撞挤压,形成各种各样的地形(安第斯山脉、东非大裂谷等)。
环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世界地形图》,找出世界主要山脉并对照《世界六大板块示意图》找出山脉与板块的联系。播放板块运动的相应动画,加深学生的理解。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作业:收集有关世界上主要地震发生的原因,并看看有没有什么共同之处。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简述板块构造说。
【参考答案】
20世纪60年代后期的板块构造学说,把海底扩张、大陆漂移、地震与火山活动等地质现象纳入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之中,用统一的动力学模式解释全球构造运动过程及其相互关系,是海底扩张假说的具体引申。
板块学说的立论依据在于,地表岩石圈并非浑然一体,而是由被诸如大洋中脊、岛弧、海沟、深大断裂等构造活动带所割裂的几个不连续的独立单元,即板块构成的。几大板块的相互作用是大地构造活动的基本原因。由于板块的强度很大,主要的变形只能发生在其边缘部分。换言之,即板块内部比较稳定,各板块间的接合部才是活动带。因此,大陆边缘并不是板块的边界,海岭、岛弧和大断裂才是板块边界所在。对流带动板块由大洋中脊或海岭向两侧扩张,在岛弧地区或活动的大陆边缘沉入地下软流层完成对流的循环。板块的边界有三种类型:扩张(或增生)型边界;俯冲(或汇聚)型边界和转换断层(或次生)型边界。
2.请谈谈地理教师该如何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
【参考答案】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应用知识,那么在地理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以下方面注重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
一方面,充分挖掘教材,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要想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教师就需要充分发掘地理教材中的内容,并在地理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应用地理知识。例如,在讲解区域地理时,教师可以利用经纬线的空间定位,快速确定某一区域位于哪一个大洲或哪一个国家,然后引导学生注意特殊地理界线,从空间定位和地面状况分析出气候类型、气候特点、气候的形成原因、自然带、水文状况、资源分布、工农业生产特点、城市交通等,以此帮助学生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
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实践,在实践活动中使其有效应用地理知识。为了避免学生死记硬背书本上的知识,帮助学生活学活用地理知识,教师则要鼓励学生走出地理课堂,通过参观自然博物馆、进行地理实地观测、野外考察、环境调查、社会访问等,既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又可以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