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下半年初中历史学科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精选)第四批
公告解读 | |
---|---|
教资&考编资料 | 备考图书推荐 |
教师资格试题 | ![]() |
本次教资面试试题来源于学员回忆与真实试题存在偏差,仅供参考。
初中历史《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诗歌导入法。
教师展示黄巢的诗《不第后赋菊》,介绍这是黄巢所写的诗,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提问:黄巢日后确实做到了诗中所说的“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他是怎样做到的呢?引发学生思考,进而导入新课。

学生根据史料,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五分钟后选出代表回答: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而且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无以为生,不得不发动大规模起义。
教师总结:当时的唐朝政治腐败,藩镇割据,阶级矛盾尖锐,民不聊生,最终被逼起义。
(二)起义经过
教师播放纪录片《中国通史》中有关黄巢起义的片段,展示黄巢起义局势图,提问学生:假如你们是黄巢起义纪念馆的解说员,你们如何向游客介绍黄巢起义的过程,让游客更好地了解黄巢起义?
学生结合地图,自愿上台扮演解说员。教师进行评价后总结:起义军在北方遭受挫折后,南下江南,一直到岭南并占领广州,力量壮大后,挥师北伐,利用藩镇间的矛盾,顺利渡过长江、淮河,并最终占领洛阳、长安,唐僖宗仓皇逃亡成都。黄巢在长安建立大顺政权,起义军发展到最高峰。
教师展示黄巢发布的命令,提问:黄巢起义取得辉煌的战果,除了军事策略,还有哪些原因?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黄巢严厉惩处贪官污吏,满足了农民的愿望,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农民的利益,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起义军在进军过程中得到不断壮大。
教师总结:从黄巢起义,我们可以看出,得到民众的支持是黄巢起义军迅速发展的原因,因此可以说,得民心者得天下。
(三)唐朝灭亡
教师介绍:黄巢起义虽然占领了长安,但很快就以失败而告终了,起义虽然失败,但给了唐朝统治者致命的打击,接着提问:那么唐朝最终是怎么灭亡的呢?
教师播放《中国通史》有关唐朝灭亡的片段,让学生根据视频内容,总结概括唐朝灭亡的经过。
学生回答:黄巢起义给了唐朝沉重的打击,朱温原是黄巢部将,后来投靠唐军,在镇压起义过程中不断壮大,成为割据一方的藩镇,并不断吞并北方割据势力,最终控制了唐朝中央政权。907年,朱温灭亡唐朝,建立后梁,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作业:请同学们回去思考,唐朝对于古代中国最大的贡献是什么,下节课和同学们一起分享自己的观点。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说一说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什么?进行简单的介绍。
【参考答案】
转折点是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2.运用历史地图进行历史教学的优势有哪些?
【参考答案】
(1)直观性,能较直观地体现出史实的纵横关系,使学生能够用联系的眼光看待历史。
(2)形象性,能够较为生动再现历史发展过程,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历史进程。
(3)概括性,能够使知识更简洁明了的展示出来,帮助学生记忆。
(4)系统性,由于把知识图表化从而系统化,容易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和历史框架。
初中历史《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在PPT上展示一段30年前描述青岛电冰箱厂的文字,请学生阅读并思考:这段话体现了当时怎样的生产经营局面?

学生阅读后,教师总结:主要是经济体制僵化,政企不分,吃大锅饭;企业没有自主权,职工积极性不高。
教师设置情境:假如你是当时的国家领导人,面对这种情况,你会做出什么改变呢?
学生结合所学可以得出:此时,改革在农村已经取得成效,为继续改革打下了基础,面对企业存在的问题,应该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
(二)展开
过渡:那么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何时展开的?
教师请学生阅读教材,并扮演历史记者对当时的情况进行报道: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三)内容
过渡:随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那么其改革的具体内容有哪些?
学生阅读教材进行归纳,之后教师总结: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最后教师进一步强调: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四)结果和影响
教师设置情境“小小电影院”,播放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后的视频,请学生观看并思考:城市经济体质改革后出现了什么变化?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观看视频后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其改革的背景进行思考,最后师生共同归纳:企业有了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克服了长期以来吃“大锅饭”的弊病,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我国城乡出现了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1987年,我国工农业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家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都比1978年翻了一番。
最后,教师设置“畅所欲言”的环节,请学生结合现代中国的发展谈一谈对改革开放政策的认识。
学生对比改革前后农村和城市的变化,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是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保证。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学生担任小老师带领全班同学回顾本节课所学。
2.作业:办一期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题的手抄报,下节课分享。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
【参考答案】
(1)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4)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5)21世纪初,中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基本形成。
2.你是如何落实本节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
【参考答案】
我设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学生通过对比改革前后农村和城市的变化,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是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保证。
首先,通过展示史料引导学生认识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前企业的发展状况,之后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改革后企业及中国经济发生的巨大变化,其次,设置“畅所欲言”的环节,让学生通过强烈对比,对这一政策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进而落实了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初中历史《珍珠港事件》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背景
教师在多媒体展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日本》中相关片段视频资料,请学生思考,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期,日本的作战形势是怎样的呢?
学生在观看视频结束后,回答问题:“二战”前期,日本的作战形势基本保持顺利开展,并制定了“北进”计划,配合德国攻打苏联,以及夺取南太平洋的“南进”计划。
教师展示材料,继续提问:面对日本的计划,美国采取了怎样的行动呢?

学生结合材料,回答问题:美国冻结日本在美资产,并对日本禁运石油等战略物资。
(二)进程
教师继续提问:日本面对美国对日的政策,是如何应对的呢?
学生结合教材,回答问题:日本为了确保侵略,掠夺石油资源,决定先发制人,发动珍珠港偷袭。
教师在多媒体播放《日本联合舰队偷袭珍珠港》中相关片段视频资料,请学生化身“战地小记者”播报当时珍珠港事件发生过程。
学生观看视频结束后,进行播报:1941年12月7日7时55分,日军向珍珠港发动了攻击。日军出动350余架飞机向珍珠港发射炸弹,美军仓促应战。日本以很小的代价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炸沉炸伤美军舰艇20余艘,炸毁美军飞机300多架,使得美军损失惨重。
(三)影响
教师展示图片以及资料,提出问题:日本成功偷袭美国珍珠港,爆发珍珠港事件,对美国产生了哪些影响呢?美国作何反应呢?对于整个世界局势变化又产生哪些影响呢?请同学们以历史小组为单位,进行五分钟的讨论,讨论之后,分享讨论成果。
史料如下:

学生讨论后,小组代表回答问题,教师总结:珍珠港事件中,日本军队的偷袭使美国伤亡惨重,直接推动拥有雄厚工业和军事力量的美国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国家的行列,加速轴心国的灭亡;并且该事件直接宣告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成为太平洋战争的导火索,扩大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范围。
教师进一步提问:从这一事件中,同学们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学生在引导下回答出:珍爱和平,正视历史。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作业:如果没有珍珠港事件,美国是否会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呢?请同学们回去思考,下节课和同学们一起分享自己的观点。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请问太平洋战场还有哪些著名的战役?
【参考答案】
珊瑚海海战,是太平洋战争中美、日航空母舰编队在珊瑚海进行的海战,是日本海军在太平洋第一次受挫。
中途岛海战,日本海军近一个世纪以来第一次惨败,是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
硫磺岛战役,太平洋战场上最激烈的战役之一,最终美国占领硫磺岛,加速了日本帝国主义的灭亡。
冲绳岛战役,太平洋战场上伤亡人数最多的战役。
2.说一说你本节课的导入是否具有吸引力?为什么?
【参考答案】
本节课我采用了多媒体展示珍珠港事件纪念馆的图片作为导入,具有吸引力。因为珍珠港距离学生生活比较远,用图片可以更快速拉近学生与珍珠港的距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能够快速的融入课堂中来,并且为接下来学习珍珠港事件展开做铺垫。并且图片可以更直观的感受珍珠港现在的景色,与珍珠港事件发生后的景象做对比,加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铭记历史、正视历史、呼吁和平,形成热爱和平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