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下半年高中历史学科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精选)第四批
公告解读 | |
---|---|
教资&考编资料 | 备考图书推荐 |
教师资格试题 | ![]() |
本次教资面试试题来源于学员回忆与真实试题存在偏差,仅供参考。
高中历史《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一、考题回顾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世界地图”和“帕特农神庙遗址”图片,并讲述:学习了华夏大地的文明之后,我们把目光转向地中海世界,去寻找西方文明之源。此时雅典卫城赫然映入我们的眼帘,卫城及矗立其上的帕特农神庙,是古代希腊文明的一种象征。在静谧而沉寂的遗址深处,记述着一种与古代中国迥然不同的政治制度——古希腊的民主政治,这个制度是怎样在希腊确立的?对当时的希腊有什么影响?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进入今天的新课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梭伦改革(公元前6世纪初)
1.背景
教师介绍:雅典的民主政治是一个逐步确立的过程,是新兴的工商业者和旧贵族不断斗争,争取平等权利的过程。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迅速阅读课本内容并结合下列材料,看一看执政官梭伦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改革的?

学生结合课本和材料回答,教师总结:旧氏族贵族的专横统治,令新兴工商业者阶层不满,普通民众苦不堪言,社会矛盾尖锐。
2.内容
教师提问:公元前6世纪初,执政官梭伦推行改革。其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师生共同总结梭伦改革的主要内容:①根据财产多寡划分公民等级;②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③建立四百人议事会;④建立陪审法庭;⑤废除债务奴隶制。
教师设问:梭伦改革中这几项措施,都带来哪些影响呢?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废除债务奴隶制,使得普通工商业者避免了因为债务沦为奴隶的可能,保证了工商业者的人身自由,为海外贸易和商业的发展提供保障;根据财产多寡划分民众等级,使得新兴的工商业阶层中的富有者也可以参与到政权的管理,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旧贵族垄断政治的特权。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四百人议事会是常设机构,陪审法庭主要是司法审判机构,这三者都为民众行使公民权提供了场所。
教师重点强调:梭伦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二)克里斯提尼改革(公元前6世纪末)
教师提问:随着时间的发展,到了公元前6世纪末,执政官克里斯提尼继续进行改革。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对克里斯提尼的改革措施进行总结,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

教师重点强调:用十个地域部落取代四个血缘部落,从根本上动摇了旧氏族贵族的世袭特权,使得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雅典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上台简要分享五百人议事会和十将军委员会是怎样运行的?并演示陶片放逐法是怎样操作的?
学生自主发言后,教师总结:建立十个地域部落,每个部落选50个人,组成五百人议事会,各部落轮流执政。每个部落选一名将军组成十将军委员会,是雅典的最高军事机构。陶片放逐法的施行,对威胁城邦民主的人具有威慑作用。
(三)对比两次改革
教师提问:具体比较这两次改革的内容,思考从梭伦改革到克里斯提尼改革的进步性体现在哪里?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6分钟。
学生回答后,师生共同总结:梭伦改革,取消了旧氏族的特权,按财产多寡划分等级,这时旧贵族仍把握着政治的主要权力。到了克里斯提尼改革时期,依据地域部落划分选举人员组成议事会,扩大了公民群体和公民权力。同时陶片放逐法的实行,也成为了维护民主政治的有力武器。
教师点明:克里斯提尼改革后,雅典公民的参政权空前扩大,雅典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内容。
作业:到了伯里克利时代的雅典民主政治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同学们课下查阅资料进行了解。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请简述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和局限性有哪些?
【参考答案】
雅典民主政治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地位和利益,其实质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是少数人的民主。
雅典民主只是“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民主对妇女、外邦人、广大奴隶而言,是遥不可及的,它与现代民主是不同的,它限制了社会另一部分成员的自身发展能力,带有很大的局限性。
2.你如何理解教学中的“知识性”与“趣味性”?
【参考答案】
关于“知识性”的理解,指的是授课内容的深度与广度,能够指导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是教师教学活动的基本要求。
关于“趣味性”的理解,指的是教学中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学习中能感到轻松快乐,体现的是教授内容、课程设计及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的吸引程度,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所要追求的更高的层次。
高中历史《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呈现《周书》中关于农工商业的描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之后提问: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古代中国什么时候开始有了商业活动?不同历史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是什么?引发学生思考,顺势引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不同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及原因
1.先秦时期
教师提问:同学们知道“商人”中“商”字最初的含义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商字最初的含义就是商朝。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因此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
教师补充并提问:在西周时期,对于商业的管理比较严格,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发展的表现有哪些呢?
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回答问题: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比如著名的大商人范蠡和吕不韦。
2.秦汉商业
教师展示材料并提问: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的局面并没有持续下去,到了秦汉时期,商业的发展变得艰难起来,请同学们结合史料,说一说原因。

学生阅读材料后回答,教师总结: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
教师补充:虽说商业发展受到种种限制,但是秦汉商业还是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出现了“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的局面。
3.隋唐商业
教师过渡: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高度繁荣的时期,这一时期商业发展也呈现出繁荣的景象,请同学们结合课本,找出隋唐商业繁荣的表现。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隋唐时期,商品流通范围扩大,除除都市商业外,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教师补充: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飞钱又称“便换”,是我国早期的汇兑业务形式。柜坊和飞钱的出现是商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也体现了隋唐时期商业的繁荣。
教师展示曲辕犁和隋唐大运河的图片,请同学们结合史料思考:唐朝商业繁荣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观察并思考,回答出原因: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为商业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大运河的开通也促进了商品流通,都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4.宋元时期
教师展示《清明上河图》片段和《马可·波罗行纪》对元大都的描述,提问:通过材料可以获得什么历史信息?
学生观看材料,回答问题:两则材料分别描述了宋、元时期商业繁荣的局面。
教师请学生自由阅读教材,同时展示交子图片,进一步提问:宋元时期商业繁荣的表现是什么?
学生结合教材,回答问题:两宋时期,商品种类迅速增加,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元朝时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国内外各种商品汇聚于此。
教师追问:宋元时期商业经济空前繁荣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宋元时期商业环境相对宽松,交通发达,对外交流频繁。
5.明清时期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提问:能不能找出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并简要概括明清商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学生回答:城镇商业呈繁荣景象,棉花、茶叶、甘蔗、燃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农产品商品化得到了发展;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白银成为主要流通的货币;出现了地域性的“商帮”,如徽商和晋商。
(二)影响商业发展的因素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不同时期的商业发展表现及原因,并引导:不同历史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和原因都不同,但总体上商业是在不断向前发展,那么影响商业发展的共同因素有哪些呢?请同学们以历史小组为单位,进行5分钟的讨论,之后由小组代表进行发言。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总结:影响商业发展的共同因素有国家政策、交通因素、对外交往和民族交往情况、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等因素。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作业:课后请大家为当下商业的发展建言献策,写一份调查报告,下节课交流。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除了重农抑商政策之外,我国古代政府还实行过哪些商业政策?
【参考答案】
(1)工商食官制度:在西周实行,官府严格控制工商业的发展。
(2)坊市制度:宋代以前县以上城市严格划分坊市;宋代以来被打破,官府不再直接监视商业活动。
(3)“海禁”政策:政府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
(4)闭关锁国政策:明代中期以后实行,清代前期更加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2.请谈谈新课程标准和课程改革的关系,并说说你将如何执行?
【参考答案】
新课程标准是以学生为中心,在课程结构、课程功能等方面充分考虑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和实践的联系,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是一套指导教育教学的课程标准。
课程改革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核心是让学生参与。实施时应注意尊重学生,还学生学习的自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给每位学生以期望和激励,让学生有成功感;优化教学环境,加强交流与合作,是一种传递落实教育理念的方案。
新课标和课程改革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在执行的过程中我会注重以下几点:
首先,在教学方式上不断创新。更多采用讨论式授课方式,让同学们充分参与到课堂中,培养其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其次,在教学环境上不断更新。在教学条件允许的前提下,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定期带领同学们去参观博物馆、郊游等,在玩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感受力、观察力、总结力和表达力,寓教于乐。
最后,开展多样性的校园活动。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开展读书活动、辩论活动、演讲比赛等,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来提高学习效果。
高中历史《马克思与<资本论>》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1999年,先是由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教授们发起,就谁是人类纪元第二个千年的“千年第一思想家”这一命题进行了校内的征询、推选。
教师提问:你们知道投票结果是谁吗?
学生回答:是马克思,马克思位居第一。
教师引导:随后,英国BBC广播公司,又以同一命题,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询投票一个月。汇集全球投票的结果,仍然是马克思第一。
教师追问:马克思伟大在何处?他在经济上的伟大著作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评价他呢?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生平简介
教师播放《马克思》的视频片段,并提问:结合视频及课前搜集,谈谈你对马克思的了解和认识都有哪些?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卡尔·马克思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创者。主要著作有《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其中《资本论》是马克思在经济学上的伟大建树。
(二)《资本论》的撰写
1.背景
教师引导:《资本论》的问世,离不开马克思始终如一的坚持与努力,马克思是如何创作出来这部著作的?马克思努力的表现有哪些?
学生结合教材,思考回答:马克思从1842年开始对经济问题进行研究,定居伦敦后,他在大英博物馆的阅览室里阅读了大量著作、杂志和档案。为《资本论》的问世奠定了基础。
教师补充:由于他读书和研究资料时精神高度集中,常常情不自禁地用脚来回擦地,长年累月,他的座位下的水泥地竟然被磨去了一层,可见马克思有多么的努力。
2.诞生
马克思在撰写《资本论》之前,其实已经完成了几部关于经济学的著作,那么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什么时候开始的?《资本论》的问世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学生自主探究得出:马克思于1861年开始了《资本论》的写作。1867年秋,《资本论》第一卷出版,接着他开始撰写第二、三卷。但是这两卷是在他逝世后,由恩格斯整理,分别在1885年和1894年出版。
3.内容及意义
教师展示《资本论》的史料,并提问:《资本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意义何在?

小组交流,回答:马克思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马克思的名字永垂史册,他的学说将永放光芒。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为了实现人生目标,克服一切困难,不怕艰辛,始终不渝地坚持信仰,坚定信心。这些优秀的人类品质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2.作业:马克思的一生中主要从事了哪些理论和实践活动?课下搜集资料,下节课交流分享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马克思的主要理论贡献有哪些?
【参考答案】
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包括系统阐明了唯物史观,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2.对高中学生而言,家国情怀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参考答案】
(1)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增强对祖国的认同。
(2)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养成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3)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
(4)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5)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