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下半年初中地理学科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精选)第四批
公告解读 | |
---|---|
教资&考编资料 | 备考图书推荐 |
教师资格试题 | ![]() |
本次教资面试试题来源于学员回忆与真实试题存在偏差,仅供参考。
初中地理《长江的开发与治理》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运用设置情境导入法,播放歌曲《长江之歌》,展示歌词“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并提出疑问“同学们,大家对长江了解多少呢?”进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长江概况
给学生展示“长江流域水系图”及长江纪录片。
学生搜集有效信息进行描述: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脉,注入东海,是我国长度最长的河流,是我国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是我国水量最大的河流。长江流域支流众多,流经地区大多降水丰沛;干流汛期长,水量大。长江干支流大部分位于亚热带,没有结冰期。
让学生对长江形成直观的感知,同时也简单了解河流水文的描述方法,为探究开发及治理奠定基础。
(二)长江的开发与治理
1.“水能宝库”
【教师活动】让学生在中国地形简图上,标记出长江流域上中游分界线及主要水电站位置,并思考长江被称为“水能宝库”的原因。
【学生活动】学生将画出的示意图和结果展示交流。
【教师总结】长江水资源来源于高山上的冰雪融化,且长江上游位于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所以长江上游的水能资源丰富。水能资源蕴藏量占全国的1/3,其中可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约占全国的一半。新中国成立后,在长江支流和干流上相继建起了许多大型水电站,例如二滩电站(雅砻江)、龚嘴电站(大渡河)、乌江渡电站(乌江)等。
2.“黄金水道”
【教师活动】展示长江航运示意图及沿线主要城市分布图。
【学生活动】学生同桌相互交流,思考问题:长江被称为“黄金水道”的原因及对我国交通运输的意义?
【教师提示】目前,长江流域已建成了由铁路、公路、内河航运、管道运输组成的较为完善的综合运输体系,长江航运在长江流域综合运输体系的地位不可取代。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并交流。
【教师总结】由于长江航运运输成本低、运输能力大;长江航运占地少、能耗低,污染小;长江航运综合开发优势明显等优势加上其水量大,中下游地势平坦,无结冰期。自古以来长江就是我国东西运输的大动脉,人们把长江称为“黄金水道”。
3.综合治理
【教师活动】展示建国前荆江段河道示意图。
【学生活动】荆江河道蜿蜒蛇行,多浅滩和沙洲,水位高出北岸平原,加上河道弯曲,地势低洼,水流不畅,容易积水。四人为一个小组讨论,如何对“九曲回肠”的荆江进行综合治理?
【师生总结】荆江河道蜿蜒蛇行,有“九曲回肠”之称,治理荆江的措施是加固堤坝,裁弯取直,新中国成立后,荆江防洪和航运效益显著。
环节三:巩固提高
学生自我手绘出长江流域示意图,并标记处发源地、入海口、上中下游分界线和主要的支流及水电站。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作业:课后搜集长江生态治理的相关资料。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简述长江的水文和水系特征。
【参考答案】
长江水文特征:河流夏季水位高、水量大,冬季形成枯水期;河流含沙量较小;冬季无结冰期;中上游流速较快,下游流速较慢。
长江水系特征:河流长度大,是我国最长的河流;流域面积大;支流多,大致在干流两岸呈对称分布,河网密度大;水能丰富。
2.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参考答案】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我认为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
第二,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
第三、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指从同一来源材料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环节。
初中地理《新兴的能源基地》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运用图片导入法,展示新疆独具特色的物产,如:哈密瓜、细毛羊及葡萄等。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新疆是干旱的宝地,并提出疑问新疆还有哪些丰富的资源呢?进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新闻感知
给学生播放一段关于新疆发展的规划蓝图,提问学生新疆未来发展方向是什么?学生观看得知是:新疆要建设成为我国的能源基地。让学生对新疆的能源基地建设形成直观的感知,为讲解其建设条件奠定基础。
(二)探究条件
1.能源资源条件
【教师活动】给学生展示新疆煤炭、石油及天然气分布图,引导学生找出新疆主要能源资源的分布地区。
【学生活动】学生读图自我总结并交流展示结果。
【师生总结】新疆煤炭资源分布于北疆如乌鲁木齐和哈密;石油资源主要分布于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代表城市为克拉玛依;天然气资源分布于塔里木盆地北缘,如:轮台。
【教师活动】继续展示新疆煤炭、石油及天然气预测储量占全国的比重图,提问学生新疆能源资源预测储量在全国的地位。
【学生活动】读图分析总结。
【师生总结】新疆三种能源资源在全国占比都在三分之一左右,储量非常大,为建设能源基地打下来坚实的基础。
2.西气东输
【教师讲解】为了将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我国实行了西气东输战略。顺势展示西气东输路线图,提问学生西气东输起止点及经过地区。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阅读地图及课文进行总结。
【师生活动】教师创设情境,找一位同学作为西气东输战略讲解员向同学们介绍西气东输的概况。可以得出,国家重点工程——西气东输一线工程以轮南镇为起点,将塔里木盆地的天然气向东,途径十个省级行政区送到上海、杭州等东部城市,同时也为沿途各城市提供稳定的天然气供应。该工程全长4200千米。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以地理小组为单位讨论:西气东输工程有怎样的意义?并提示学生可以从对新疆及对沿线城市的意义两个角度思考。
【学生活动】学生交流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
【师生总结】西气东输工程把西部地区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不断地输送到急需清洁能源的东部沿海地区,有利于促进西、中、东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并对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起到重要作用。
环节三:巩固提高
播放西气东输工程轮南基地建设的场景,引导学生感受祖国及建设工人为建设新疆付出的辛勤汗水及为新疆带来的巨大变化,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新疆、建设新疆的爱国主义情感。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作业:课后搜集关于我国资源调配的其他工程,并且想想这些工程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简述西气东输一线工程的概况。
【参考答案】
西气东输工程对我国的意义十分重大,我将从三个方面简述其的基本概况:
(1)起止点:以轮南镇为起点,将塔里木盆地的天然气向东,途径十个省级行政区送到上海、杭州等东部城市,全长4200千米。
(2)作用:使得西部地区的天然气资源得到大规模开发,增加当地的财政收入,同时把西部地区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不断地输送到急需清洁能源的东部沿海地区,缓解了东部沿海地区的能源紧缺问题,并有利促进西、中、东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对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起到重要作用。
(3)建议:工程沿线生态环境脆弱,必须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要求在施工过程中非常注意保护绿洲地区的生态环境、避免破坏地面植被、废弃物全部回收处理等。
以上是我的全部作答,在教学过程中,我也会积极引导学生了解该线的重要意义,同时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2.你认为板书是否重要?
【参考答案】
好的板书犹如“提纯的金、琢成的玉”,像一份微型教案一样展示着整个教学过程的重难点和教学思路。
板书设计的原则是直观、清晰,可以就本课的重难点进行板书,让学生很快抓住本节课的重难点;也可以就本节课的教学思路进行板书,便于学生搞清楚主要内容的来龙去脉,并尽可能通过板书还原我的教学过程,以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对本课知识有整体上的把握。
总之,本着清晰、直观、科学的原则,我采用了这种提纲式的板书,让学生能够学有所获、学有所思、学有所得,所以板书的地位尤其重要,我也会在今后的每一堂课当中都好好设计我的板书,争取让自己的板书成为优秀的板书、成为对学生有帮助的板书。
初中地理《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运用设置情境导入法,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展示歌词“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并提出疑问东北地区到底有哪些资源?它与农业经济的发展有什么联系?进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东北地区的土地资源与农业
给学生展示图6.5东北地区土地资源分布图:

【学生活动】学生观图片并思考问题:东北地区的土地资源主要分布在哪里?
【教师活动】待学生观察活动完毕,提问学生并总结归纳:
林地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林和长白山地区。
草地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的西部和辽河平原
耕地主要分布在辽河平原、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
【学生活动】教师展示东北农业类型的景观图引导学生思考:在这样的土地类型分布状况下东北适合发展什么样的农业类型?
【教师活动】提问学生并归纳总结:在山区林地面积广大,适合发展林业,主要的林产品有:人参、鹿茸等;在耕地面积广阔的平原地区适合发展种植业,例如:水稻种植业和春小麦和玉米;而草地则适合畜牧业,例如:舍饲养殖业和乳畜业。所以农业生产类型应该因地制宜。
(二)林地和耕地的变化
【学生活动】教师展示图6.6和6.7,请学生观察并四人为一小组讨论活动问题:

1.从图中的数据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2.这样的变化导致了哪些不良的结果?
【教师活动】待学生讨论完毕,请部分小组回答,由师生共同总结:
黑龙江的森林面积和森林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的比重分别达到了13.6%和35.6%,但是在森林覆盖率从19世纪末70%下降到35.55%,说明随着人口和农业的不断发展,毁林开荒导致森林覆盖率下降。
这样的变化使得水土流失加剧,土地生产能力下降,生态环境恶化,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学生活动】教师展示材料“从北大荒到北大仓再到北大荒”以及东北生态环境恶化的图片,再次加深学生对东北地区农业发展问题的印象。
环节三:巩固提高
展示“三江平原的变迁”案列,请同学阅读并再次理解和归纳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法,强化对农业因地制宜的原则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理解。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作业:搜集相关资料:东北地区农业发展还有哪些因素的影响和新的环境问题以及解决措施。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说一说东北地区林地、草地、耕地的主要分布区。
【参考答案】
林地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林和长白山地区。
草地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的西部和辽河平原
耕地主要分布在辽河平原、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
2.请谈一谈初中地理课程的课程性质。
【参考答案】
第一,区域性。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以区域地理为主,展现各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点,阐明不同区域的地理概况、发展差异及区际联系。
第二,综合性。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成的复杂系统。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初步揭示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从不同角度反映地理环境的综合性。
第三,思想性。地理课程突出当今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阐明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富含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关注全球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
第四,生活性。地理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反映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
第五,实践性。地理课程含有丰富的实践内容,包括图表绘制、学具制作、实验、演示、野外观察、社会调查和乡土地理考察等,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