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下半年小学科学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及答案【1月10日下午】
公告解读 | |
---|---|
教资&考编资料 | 备考图书推荐 |
教师资格试题 | ![]() |
2020下小学科学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及答案【1月10日下午】
【来源于网络】
小学科学《测量重力》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激趣游戏导入,教师组织学生完成跳高游戏的。并设立疑问,为什么跳起来后不能在空中停留?这个过程存在什么科学道理?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存在这种现象?是谁发现了这个现象?
带领学生认识科学家牛顿,向学生讲述牛顿通过苹果落地的现象引发一系列研究的故事,从而向学生讲解重力的概念:由于地球的吸引力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教师展示文具袋、橡皮等学习物品,并向学生提问:这些物体的重力一样吗?如何测量这些物体的重力?从而顺势引出新课——《测量重力》。
环节二:新课讲授
活动一:认识测力计各部分名称
(1)教师指出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利用测力计测出,讲解关于力的基本知识:包括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
(2)展示常见的测力计:平板测力计、圆筒测力计和指针测力计并出示课件帮助学生认识。
采用直观教学的方式,给学生分发平板测力计,观察测力计的构造,并在组内汇报观察发现。
(3)测力计的构造:底板、刻度、弹簧、指针、挂钩、提手等部分组成。
活动二:测力计的使用
(1)提出问题:测力计应该如何使用呢?
(2)组织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探究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教师进行示范使用,学生观察。之后教师详细讲解使用方法:使用前,要先将指针调到零刻度处。要等待测力计稳定下来才能进行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指针相平。每个测力计都有一定的测量范围,测力计上的最大刻度就是它的最大量程。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取喜欢的物体,先估测它们所受重力的大小,再利用测力计进行测量,把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结果
环节三:巩固提高
比一比:看谁用测力计测量结果更加准确。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开放性作业:学生思考如果把测力计带到月球上,测得的物体重力还一样吗?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重力和质量的区别是什么,怎样进行区分?
【参考答案】
质量和重力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与区别。
区别:第一点,质量的概念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重力的概念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第二点,质量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而重力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且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第三点,同一物体的质量的大小不会随着位置的变化而变化,但是重力的大小会随着地理位置的变化而变化,且高度越高,重力越小,纬度越高,重力越大。
联系: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式是G=mg。
2.如何调动起学生动手操作,参与实验的积极性?
【参考答案】
对于小学的学生来说,正处于身体发育十分快速的时期,他们活泼好动,喜好动手,因此老师可以抓住学生这一特点,展开教学。他们对于动手操作一般都是比较感兴趣的,但是也必须注意引导,否则学生不知道实验的目的或者没有产生对实验结果的期待就会使实验效果大打折扣。对于本节课的实验,首先还是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引发学生的思考“为什么在空中的东西总是会掉落下来?”,学生产生了探究的欲望就可以进行操作,但是这个实验对于小学生来说知识阅历浅,所以需要老师先进行适当的铺垫,引出测力计,再通过对于测力计方法的使用,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在学生能够了解实验思路之后,可以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实验,通过这样一系列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到实验中来。
小学科学《遗传与变异》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三位学生及其父母的照片,并请学生参加大侦探游戏,将父母和孩子进行匹配。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提问:如何判断他们的亲缘关系呢?(长相有相似之处)父母和孩子的长相是否完全相同呢?引入本节课课题——《遗传与变异》。
环节二:新课讲授
活动:调查自己与家人的相同与不同
(1)提出问题
教师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全家福,并提问:刚才我们已经发现孩子和父母之间多少都有些相似的特征,你有没有被其他人说过很像你妈妈或者爸爸?(双眼皮、嘴巴,酒窝,走路姿势……)在我们身上会表现出父母的一些特征,但又不完全相似,我们与父母哪些地方是相似的,哪些地方又是不同的呢?
(2)交流与讨论
请学生做一个调查,比较自己与父母及家人的特征。并小组讨论可以以哪些形式呈现这些特征。
教师请学生代表发言,并总结,可以用列表、做卡片的形式总结出和家人的特征。
安排学生四人为一小组,总结绘制表格并填充。教师展示优秀成果,并提问,调查中,你有什么发现?(和父母的长相既有相似又有不同之处)
(3)得出结论
遗传:教师总结孩子和父母亲相似的现象,科学上称为“遗传”。并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动物有没有遗传现象呢?展示一组不同毛色的猫以及他们父母的图片。得出动物也存在遗传。
变异:教师请学生回答遗传之外,还发现了什么除了与父母的不同之处,并补充下一代与上一代长得总不完全一样,有的甚至差别较大,这种现象是变异现象。
教师展示各种长相不同的观赏金鱼以及野生鲫鱼的图片,请学生回答两者的不同点,并补充金鱼是由鲫鱼经过长期人工培养和选育而得到的一类观赏鱼。加深学生对变异的认识。
引导学生回答,生活中还发现那些变异现象。
请学生大胆猜想植物有没有遗传和变异的现象,并给出依据。教师总结生物都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现象。
环节三:巩固提高
在学生理解遗传变异之后组织快问快答环节,教师说出一种现象,学生快速回答是遗传还是变异。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的知识点。
开放性作业:本节课说的遗传都是外在可以直接看到的特征,性格习惯能不能遗传呢?下节课进行分享。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你在课程中涉及到让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植物的遗传变异的实例,你能列举出一些吗?
【参考答案】
植物的遗传变异在生活中处处可见。首先谈谈遗传,有一句俗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是很经典的遗传。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种植一些不同花色的花,他们收的种子长出来的花和亲本的颜色是一致的,叶子的性状也是一致的;良种的水果种子播种收获之后的果实一般也是具有优良性状的。这些也都是遗传。其次是变异,市场上的月季花有特别多的花色,超市卖的苹果有青苹果、红苹果、蛇果……玉米有各种各样的颜色的粒。这些都是变异现象。
2.你觉得你的导入能很好地激起学生的兴趣吗?
【参考答案】
本节课遗传变异的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因此,我选择了学生普遍比较感兴趣的大侦探游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自己动脑思考,将孩子和父母相匹配。通过这样的方式充分利用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课堂气氛,以一个小游戏来帮助学生对抽象的知识有一个直观的理解,引导学生在浓郁的课堂气氛中构建知识体系,最终达到意义上的建构。
小学科学《火山》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导入。多媒体展示印度尼西亚火山喷发的视频,学生观察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大家认识火山吗?了解火山吗?”进而导入新课《火山》。
环节二:新课讲授
活动一:火山
(1)火山是什么?火山是怎么形成的呢?
(2)展示关于火山形成的动画。
(3)教师总结:火山是由于地下熔融的岩浆沿着地壳薄弱地带喷发而形成的,火山喷发是地球上最危险、最可怕的自然灾害之一。
活动二:火山的结构
(1)火山有哪些部分组成呢?
(2)展示火山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结合示意图,说出火山包括哪些部分。(岩浆、火山通道、火山锥等)。
(3)教师总结:火山包括火山锥、火山口和火山通道。岩浆沿着火山通道喷出地表,在地表喷出的地方会形成火山口,火山喷发物一层层在火山口周围堆积下来,形成了火山锥。
那火山喷发的过程是怎样的呢?
活动三:实验模拟火山喷发过程
(1)实验前准备
①小组讨论实验方案,确定实验器材及实验步骤。
②小组代表发表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教师点评后按方案进行实验模拟。
器材:铁盒、土豆泥、番茄酱、铁架台、酒精灯
步骤:
A.在铁盒子里放一些土豆泥,做成山的形状,并在土豆泥中间挖一个小洞;
B.往洞里倒入一定量的番茄酱,用薄薄的一层土豆泥封住洞口;
C.将铁盒子放到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受热后番茄酱的外滋现象。
(2)实验过程
小组成员合作操作,思考在实验中哪些现象预示着火山要喷发,并记录好实验现象。
(3)实验后
小组成员汇报讨论结果。
环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展示火山喷发后的图片。
小组讨论思考火山喷发后有和影响并汇报讨论成果。
总结:弊:火山喷发会破坏农田村庄,吞噬生命;利:形成矿床;能源发电;化学肥料。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请学生说说本节课的收获;
作业:预习地震。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火山的类型有哪些?
【参考答案】
火山分为活火山、死火山和休眠火山。
活火山是指现代尚在活动或周期性发生喷发活动的火山,如印尼正在喷发的阿贡火山就是活火山。
死火山是指史前曾发生过喷发,但有史以来一直未活动过的火山,而意大利维苏威火山公元26年喷发过就再没有活动过,这类就是死火山。
休眠火山是指指有史以来曾经喷发过,但长期以来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的火山,日本的富士山是长期以来处于相对静止状态,这种火山就是休眠火山。
2.你本节课所采用的的导入方式是什么?导入有哪些注意事项?
【参考答案】
我采用的是多媒体导入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印度尼西亚火山喷发的视频,学生观察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大家认识火山吗?了解火山吗?”进而导入新课《火山》。
导入的设计需要注意这几点:一是趣味性,导入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主题内容,所以往往需要结合图片、视频、音频、游戏等较为有趣的形式来调动积极性;二是相关性,导入的内容一般要与课程内容或课题有一定的联系,才能顺利地把学生思维引向所学的内容;三是简洁性,导入在一堂课中不能占据过长的时间,否则容易模糊核心知识,也会造成时间分配不合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