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下半年高中物理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及答案【1月9日上午】
公告解读 | |
---|---|
教资&考编资料 | 备考图书推荐 |
教师资格试题 | ![]() |
2020下半年高中物理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及答案【1月9日上午】
【来源于网络】
高中物理《磁通量》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课堂导入
教师通过复习导入,提问:磁感应强度表示的意义。学生可以回答:磁感应强度描述了磁场中某一点的强弱和方向,磁场越强,磁感线越密,磁感应强度越大。
教师提问:很多时候需要了解磁场中某个面上的总体情况,应该用什么物理量进行表示呢?顺势引出课题《磁通量》。
环节二:新课讲授
1.磁通量的定义式
教师提问:在研究的过程中,往往我们想要研究某个面内的磁场的变化情况,就需要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这个物理量是如何进行定义的呢?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并结合图片进行讲解。
2.磁通量的物理意义及一般计算
为了更形象地理解磁通量,教师讲解:磁通量表示穿过这个面的磁感线条数,对于同一平面,当它与磁场方向垂直时,磁场越强,穿过它的磁感线条数越多,磁通量越大,当它与磁场方向平行时,没有磁感线穿过它,则磁通量为零。
教师提问:在下面图片中,对于平面跟磁场方向不垂直的情况,如何计算磁通量?
教师讲解:因此磁感应强度又被称为磁通密度,用Wb/m2作单位。
环节三:巩固提升
教师出示习题:给出磁感应强度和面积大小,计算磁通量。
环节四: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内容,课后习题第4题。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磁通量是标量还是矢量,正负表示什么意义?
【参考答案】
磁通量是标量,每个面都有正负两个面,若磁通量为正,表示磁感线从正面穿过;磁通量为负,表示磁感线从反面穿过。
2.采取小组讨论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
小组讨论法是指通过老师的指导,将班上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成员之间围绕某一学习内容或者某一知识点,进行讨论合作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有以下好处:(1)增强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社交能力;(2)培养团体精神,锻炼心理素质和语言表达能力;(3)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提升学习的主动性。
高中物理《机械运动:参考系》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课堂导入
复习回顾质点的定义,并追问:如何描述质点的运动呢?
展示古诗词: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请同学尝试翻译,紧接着教师提问:到底是“山迎”还是“船行”呢?这与本节课要学习的参考系有关。引出课题:《机械运动:参考系》
环节二:新课讲授
1.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教师提出问题:大地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天上运行的卫星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有学生认为大地静止,有学生知道地球在转动,产生矛盾)
教师继续追问:那么大地到底是静止还是运动呢?似乎很矛盾,但在不同观察者眼中,静止和运动却都是事实。继续呈现案例:人们经常说房屋和树木是静止的,但太空中的观察者看到的却是随着地球一起运动的;坐火车的时候,路边的人看到火车在飞快离去,而车上的乘客确认为自己在座椅上静止睡觉。引导学生发现,物体的运动情况在不同的观察者的角度去观察是不一样的。
教师总结得出自然界的一切物体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当中,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就此意义而言,运动是绝对的,但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及其随时间的变化,却又总是随着其他的物体而言的,这就是运动的相对性,因此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2.参考系及其选取
教师讲解:为了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选择一个参考的位置,这个参考位置在初中学习中称为参照物,在高中称为参考系。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参考系可以任意选择。但是,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来观察同一物体的运动,其结果会有所不同。
教师呈现案例:在匀速飞行的飞机上的人们看到从飞机上落下的重物几乎是沿直线竖直下落的,而地面上的人看到物体是沿着曲线下落的。请学生分析不同的观察者是如何选择参考系的。(飞机上的人选择飞机为参考系,地面上的人选择大地为参考系)
教师总结:由于运动描述的相对性,凡是提到运动,都应该弄清楚它是相对哪个参考系而言的。参考系的选择是个重要的问题,选取得当,会使问题的研究变得简洁、方便。在日常研究中常选取大地或相对大地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作为参考系。
环节三:巩固提升
尝试解释导入中船和山的运动问题,并说明在每一句诗句中的研究对象和参考系是什么?
环节四:小结作业
1.小结: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总结本课知识。
2.作业:回忆生活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分析参考系的选择。(例如:父母叮嘱孩子坐扶梯不要乱动,参考系选择扶梯)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机械运动和分子热运动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
机械运动是宏观物体发生的位置变化,可观测,可推算,服从经典力学规律;分子热运动是微观粒子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不可跟踪,无法预测,服从统计学原理,常对大量微观粒子求统计平均。
2.什么是惯性和非惯性参考系?
【参考答案】
牛顿运动定律成立的参考系,称为惯性参考系,简称惯性系。反之,牛顿运动定律不成立的参考系,称为非惯性参考系,简称非惯性系。
日常生活中,常认为大地(地球)是一个惯性参考系,一切相对地球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也是惯性参考系,相对地球加速或减速的物体则是非惯性参考系。
高中物理《静电感应》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课堂导入
复习导入,教师引导学生复习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并请学生简述两种起电的原理。教师提出问题:除了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外是否存在其他的起电方式?引出课题——《感应起电》。
环节二:新课讲授
1.认识感应起电
教师提问:什么是感应起电,它与另外两种起电方式有什么区别?
教师演示实验:
(1)教师介绍器材,一对彼此接触的用绝缘支柱支持的不带电金属导体A、B(其下方金属箔片处于闭合状态)和一个带正电的球C。
(2)演示实验:①.将球C移近金属导体A但不接触,引导学生观察A、B两端金属箔片的闭合情况。②.将A、B分开,然后移去C,引导学生观察AB两端金属箔片的闭合情况;③.将②中的A、B分再次接触,引导学生观察AB两端金属箔片的闭合情况。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实验①中A、B上的金属箔都张开了。说明A、B上都带了电;实验②金属箔仍然处于张开状态,说明A和B仍带有电荷。实验③A、B互相接触时,等量的正、负电荷发生了中和,使金属导体A、B不再带电。
教师讲解,把带正电的金属球移近不带电的导体时,会使得导体中靠近金属球这一端感应出负电荷,而远离金属球的另一端感应出正电荷,这种使导体带电的现象叫做感应起电。
2.感应起电的原理
教师提问:感应起电的原理是什么?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实验中导体的带电情况,讨论正负电荷从哪儿来?并请小组代表进行阐述。
教师讲授:不带电的金属导体内部存在者数量相等的正负电荷,所以对外不显电,当带正电的金属球靠近导体时,会吸引导体中负电荷向金属球这一端聚集,而正电荷会受到排斥力向远离金属球的一端聚集,使得导体左侧显负电,右侧显正电。所以感应起电的原理是电荷在导体内部的重新分配。
环节三:巩固提升
例题巩固:分析在上述实验①中,如果再将右侧导体接地,那A、B两端的金属箔片将会怎样变化,为什么?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作业:将三种起电方式进行类比,写成其异同点,并在课下查阅资料,静电感应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起电的方式有哪些?
【参考答案】
起电方式分为摩擦起电、接触起电和感应起电三种。
摩擦起电是由于在摩擦过程中,一些被原子核束缚的不紧的电子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于是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
接触起电是由于带电体与不带电的物体接触时,同种电荷之间的斥力迫使电荷向原本没有电荷的物体移动,导致不带电的物体带上带电体的同种电荷。
感应起电是由于电荷间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的性质,在附近带电体的影响下,电荷在金属导体内部移动,带电体近端带上与带电体的异种电荷,远端带上与带电体的同种电荷。
2.本节课如何在学生已有认知基础上设计教学?
【参考答案】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电荷的概念,知道电荷之间具有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的性质并且掌握摩擦起电和接触起电两种起电方式,这些都是学生的认知基础。在此基础上,我利用起电方式设置了复习导入,在夯实学生上节课所学知识的同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搭建知识框架。在新课讲授过程当中,我在学生上节课已经学习过验电器的基础上设计实验,通过金属箔片的开合体现金属导体的带电状态,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课堂中来,用学习过的旧知识探索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