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下半年初中地理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及答案【1月10日下午】
公告解读 | |
---|---|
教资&考编资料 | 备考图书推荐 |
教师资格试题 | ![]() |
2020下半年初中地理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及答案【1月10日下午】
【来源于网络】
初中地理《多火山、地震的岛国》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播放《哈尔的移动城堡》视频,提问学生:动漫最为出名的国家是哪一个?这个国家的自然特征有什么特点?由此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导入今天的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
1.日本的地理位置及其领土组成
【教师活动】展示《东亚政区》图《日本地形》图,请学生观察日本在世界的位置以及领土组成?
【学生活动】从半球来看日本位于北半球与东半球,从海陆来看日本东临太平洋、西隔日本海与亚欧大陆相望。面积狭小由北海道、本州岛、四国岛以及九州岛及其附近的一些小岛组成。
【教师补充】日本南北狭长,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山地丘陵广布沿海平原狭小。
2.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教师活动】呈现《日本及附近地区的火山、地震带》图,提问:日本火山地震频发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日本处在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所以多火山地震。
3.火山地震的危害及应对措施
【教师活动】火山与地震有哪些危害?又该如何应对?教师将全班学生分为地震火山危害调查组以及灾害预防措施调查组,为地震火山危害调查组下发《2011年日本发生地震及引发海啸》视频,为灾害预防措施调查组下发《日本防灾减灾宣传》视频。用5分钟时间整理自己组内的调查结果,并选取代表上台汇报调查结果。
【学生活动】
危害调查组:引发海啸、火灾、生命与财产的损失、滑坡、泥石流等。
应对措施调查组:日本注重对国民进行防震减灾训练;传统民居采用质地较轻的建筑材料;以减轻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建立地震预警信息系统;建立防灾教育中心;定期举行防震演习等。
环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活动】播放《日本火山与地震》纪录片,提问学生:地震与火山为日本带来了什么有利影响?
【学生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肥沃的土壤等。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作业:利用网络资源搜集火山的利弊资料,下节课进行有关“火山的利弊”辩论赛。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简述日本应对火山、地震的措施。
【参考答案】
日本应对火山、地震的措施:日本注重对国民进行防震减灾训练,传统民居采用质地较轻的建筑材料,以减轻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建立地震预警信息系统,建立防灾教育中心,定期举行防震演习等。
2.请谈谈板书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参考答案】
首先,教学板书是教师教学的有力助手可以帮助教师辅助教学,提高效率。板书是课堂教学口语表达的主要辅助工具,可以弥补教学语言表达上的不足。教学板书可以解决一些口语表达不易讲解清楚的内容,可以浓缩教学信息,简洁明了地呈现复杂的教学内容。有时一副简洁明了的板书可以顶上教师费事劳力的讲解半天。
其次,好的板书可以激发兴趣启发思考。由于教学板书是通过学生的视觉器官来传递信息的,比语言更富有直观性,同时它本身又力图以简洁概括的文字或符号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简约化,因此容易引起学生一系列积极的心理活动。板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集中学生注意力,生动形象、富有创意、变化多样的板书可以活跃学生思维,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再次,板书可以强化记忆、减轻负担。课堂讲解所传递的信息转瞬即逝,仅凭听觉记忆进行学习难度非常大,有了板书,学生不仅听讲而且眼看。板书是高度概括和提纲挈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浓缩,它把最核心、最主要的信息呈现在学生面前,可以为学生提供记忆的媒介帮助学生进行记忆。板书的直观、鲜明,也是便于记忆的原因之一。
总而言之,好的板书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影响学生的学习品质,而且通过教学板书可以看到一个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作风,可以看出他对教学内容理解的广度和深度以及思维的严谨程度。
初中地理《多山的地形》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播放有关于2020年6月23日《印尼北苏拉威西省附近海域发生6.0级地震》新闻片段,为什么印尼发生地震的频率和次数会如此之多呢?和东南亚的地形又有什么关系呢?引导学生作为一个游客,进入东南亚自北向南来寻找答案。
环节二:新课教学
1.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教师活动】呈现《东南亚地形》图和《中南半岛沿20°N剖面》图,引导学生分析中南半岛地形特征。
【学生活动】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北部山区地势高峻,水流湍急,水能丰富;南部地区地势渐低,水流趋缓。分布着一系列沿岸平原和河口三角洲,是工农业发达、人口稠密的富庶之地。
2.火山、地震频繁
【学生活动】出示《全球火山地震带》图,播放《印尼近10年来发生的火山、地震统计》视频,让学生仔细观看,谈谈马来群岛的地形和中南半岛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活动】同桌之间交流分析。
马来群岛是散布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2万多个岛屿的总称。这里地形崎岖,平原较少。由于位于板块交界地带,多火山、地震。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有“火山国”之称。马来群岛许多山地覆盖着厚厚的火山灰,土壤肥沃,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3.城市分布与河流的关系
【教师活动】结合活动内容,让学生仔细观看并按照地理学习小组,进行为时5分钟的小组讨论,解决这三个问题。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并完成这三个任务。
注入印度洋的河流:萨尔温江和伊洛瓦底江;注入太平洋的河流:湄南河、湄公河、红河。
河流和河口三角洲能够提供水源、肥沃的土壤和相对平坦的地形,所以东南亚的城市多分布在河流沿岸和河口三角洲地区。
环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活动】解决课前疑问:为什么印尼发生地震的频率和次数会如此之多呢?和东南亚的地形又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活动】印尼位于板块交界处,地质不稳定,火山、地震活动频繁。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作业:搜集印尼发生地震和海啸的新闻,思考会对当地产生什么影响。下节课进行分享。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中南半岛上的河流主要有哪些?又注入哪些海洋?
【参考答案】
中南半岛主要河流有:伊洛瓦底江、萨尔温江、湄南河、湄公河(澜沧江)、红河。
注入印度洋的河流:萨尔温江和伊洛瓦底江;注入太平洋的河流:湄南河、湄公河、红河。
2.请谈谈本堂课你是如何使用地图法的?
【参考答案】
地图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是教师进行地理教学的重要工具,地理教学中很多内容都是通过地图表现出来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识图、读图能力非常重要。
中学地理课标中要求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所以我在讲解每个知识的时候不是直接告诉学会答案,而是找出和每个知识相匹配的图片呈现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分析来得出结论。比如在讲解中南半岛的地形时,学生需要结合地形图进行分析,所以我呈现《东南亚的地形》图来帮助学生,在得出结论的同时,也能锻炼读图、析图能力。在讲解马来群岛的地形时,需要引导学生知道全球的火山地震带分布,所以先给学生展示《全球火山地震带分布》图,在学生了解了之后更进一步把学生的目光转到马来群岛上,继而分析出马来群岛的地形特征,一方面锻炼读图分析能力,一方面把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初中地理《高原、高山气候》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播放《为喜马拉雅山脉测“身高”》纪录片,观察测量人员一路从山脚到山顶跋涉的过程中植被的变化。提问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巨大的植被景观的变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导入今天的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
1.高原、高山气候的分布
【教师活动】出示《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找出高原高山气候的分布位置。
【学生活动】中国的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美国西部高原,南美洲西侧和非洲东非高原等。
【教师活动】高原高山气候,是指高原条件下形成的特有的气候,主要分布在全球中纬度和低纬度地区的著名高原。
2.高原、高山气候的特征
【教师活动】展示喜马拉雅山脉山脚到山顶的气温变化曲线图,总结喜马拉雅山脉从山脚到山顶的气温变化特点。
【学生活动】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气温越来越低,而且山脚到山顶的温差非常大。
【教师活动】喜马拉雅山脉也属于高原高山气候,气候垂直变化非常明显,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等。这里日照强,风力也大。
3.高山景观
【教师活动】出示《高山景观示意》图,让学生仔细观看并按照地理学习小组,进行为时5分钟的小组讨论,描述从山脚到山顶的山地景观并说明原因。
【学生活动】
山脚气温适宜,生长着种类繁多的植物,表较高的地方气温较低,只有能适应寒冷气候的植物才能生长,山顶上气温很低,植物无法生长,只有冰雪。
【教师活动】某些高山的不同海拔处有不同的自然景观。下部的山坡上有树林覆盖,再往上是稀疏、低矮的植物。到一定高度,植物就不能生长了,而顶部则被冰雪覆盖。
环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活动】结合阅读资料思考伊犁地区的哈萨克人为什么要进行冬夏季的转场放牧?
【学生活动】夏季气温高,海拔较高的地方也有牧草生长;冬季气温较低,所以要到海拔较低的地方进行放牧,主要原因是由于此地山地垂直景观变化明显。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作业:思考山地垂直景观分布和全球从赤道到两极的景观分布有何异同。下节课进行分享。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举例说明高原、高山气候的主要分布。
【参考答案】
在中低纬度地区的山地高原,分布有高山高原气候。该气候区的自然景观以垂直变化显著为重要特色。例如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横断山脉等。
2.你认为在课堂中老师如何做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
【参考答案】
新课改的教师观中要求老师要做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这其中既包含了老师角色的转变,即老师是促进者,而不是主体,真正的主体是学生,所以在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启发他们的思维,教会学生方法,锻炼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学以致用,这是教师角色的转变;这句话同时也包含了教师教书的任务,也就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我们不但要给学生教授知识,更要促进学生的发展,面对严峻的环境问题,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渗透核心素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并将这些运用于生活,解决生活问题,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