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

首页 > 教师资格 > 考试题库 >

2020下半年初中思想品德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及答案【1月10日下午】

网络 2021-01-22 16:36:40
公告解读
教资&考编资料 备考图书推荐
教师资格试题

来源于网络

初中思想品德《无法治不自由》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课堂导入

寓言故事,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风筝无力回天”的寓言故事,请学生思考:挣脱了束缚的风筝为什么无力回天?

(故事内容:白云飘飘,一只风筝在天上飞。风筝许了一个愿,祈求天空能让自己挣脱那根线,让自己不再被束缚。突然,一阵狂风袭来,风筝被吹得摇摇晃晃,它一心想要挣脱线的束缚,昂头借风拼命挣扎。线终于断了,风筝如愿以偿,满心欢喜的它来不及拥抱蓝天,就一头栽了下来,再也无法飞了。)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总结:自由是有限制的,必要的限制是对自由的保护。今天我们就从法治角度来谈谈自由。从而导入新课《无法治不自由》。

环节二:新课讲授

1.自由是法律之内的自由

活动一:案例分析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则案例:

2020年1月25日16时55分许,卫某看到微信群里有人转发“××小区12号楼9单元1层东户从武汉刚回来,谁的群多转发一下”的信息后,未经核实,即添加“山西省吕梁市中阳县”地域属性内容,通过微博散布了“山西省吕梁市中阳县××小区12号9单元1层东户从武汉刚回来,拜托大家多多转发”的谣言,被多人转发,造成一定范围内群众恐慌。经查证,卫某发布的信息系谣言,吕梁警方已依法对卫某予以行政处罚。

提出问题:结合这则案例,说说网络世界自由的边界是什么?谈谈你对自由的理解。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无论现实世界还是网络空间,自由都是法律之内的自由。自由主要指人们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依照自己意志活动的权利。自由在法律上的体现,就是我们享有的和正当行使的各项权利。

2.法治与自由相互联系

活动二:小组讨论

教师展示两则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第四条:公民在行使集会、游行、示威的权利的时候,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不得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以下问题:既然宪法规定了公民享有集会、游行、示威等自由,为什么集会游行示威法又要对此进行约束和限制呢?是否相互矛盾呢?为什么?

小组探究,教师巡视点拨。小组汇报,教师总结:各小组通力合作,终于找准了自由与法治的关系。法治与自由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一方面,法治标定了自由的界限,自由的实现不能触碰法律的红线,违反法律可能付出失去自由的代价;另一方面,法治是自由的保障,人们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不受非法干涉和侵害。法治既规范自由又保障自由。社会生活中,有边界才有秩序,守底线才享自由。

环节三:巩固提高

请学生分享关于“法治规范自由”和“法治保障自由”的事例,拓展视野。

师生共同明确:自由固然是依照自己意志活动的权利,但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滥用自由触犯法律,可能身陷囹圄,从而失去自由;同时,法律规定禁止侵犯公民合法的自由和权利。因此,我们初中生要学会用法律视角来认识自由,也应该崇尚和弘扬法治精神,在法律范围内行使自由。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明确自由与法律之间的关系。

作业:全班合力制作一期关于自由与法治的黑板报,下节课展示分享。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请谈谈法治与自由的关系。

【参考答案】

法治与自由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一方面,法治标定了自由的界限,自由的实现不能触碰法律的红线,违反法律可能付出失去自由的代价;另一方面,法治是自由的保障,人们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不受非法干涉和侵害。法治既规范自由又保障自由。社会生活中,有边界才有秩序,守底线才享自由。

2.说一说本节课你是如何突破教学重点的?

【参考答案】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法治与自由相互联系。

为了突破这一难点,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采取了案例教学与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具体操作如下:

我会通过多媒体展示宪法和集会游行示威法中关于集会、游行、示威的不同表述,组织学生讨论:既然宪法规定了公民享有集会、游行、示威等自由,为什么集会游行示威法又要对此进行约束和限制呢?是否相互矛盾呢?为什么?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发言。

我最后进行总结提升:法治与自由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一方面,法治标定了自由的界限,自由的实现不能触碰法律的红线,违反法律可能付出失去自由的代价;另一方面,法治是自由的保障,人们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不受非法干涉和侵害。法治既规范自由又保障自由。社会生活中,有边界才有秩序,守底线才享自由。

初中思想品德《民族大家庭》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课堂导入

教师为学生播放歌曲《中华民族歌》,要求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记录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民族名称。歌曲播放完毕后,提问学生他们都记录了哪些民族的名称。学生自由发言,随后教师为学生呈现出中国各民族地域分布图,要求学生在地图上找一找自己记录的民族所在的地区。如维吾尔族在新疆,藏族在西藏、四川等地。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五十六个民族宛如璀璨的明珠点缀着祖国的壮丽河山,组成了一个其乐融融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民族大家庭之中,去领略民族大家庭的魅力。

环节二:新课讲授

1.中国民族地域分布特点和格局

在多媒体上为学生呈现中国各民族人口分布数据,启发学生由此图可以发现中国各民族的地域分布特点是什么?学生结合教材不难发现:我国逐步形成以汉族为主体,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民族地域分布特点。随后引导学生,在这样的民族地域分布特点之中,中国各民族人民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捍卫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结成了牢不可破的血肉纽带和兄弟情谊,形成了多元一体的局面。

为学生播放反映民族团结友爱题材的《金凤花开》片段,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中国各族人民在历史和现实中构建起来的兄弟情谊及多元一体格局。

2.新型民族关系及其基本原则

在为学生播放完视频片段后,提问学生:视频中各民族的兄弟情谊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补充:视频中各民族兄弟情谊是在历史的成果也是现实实践的结晶。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这极大的推动了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民族情谊日渐深厚,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追问学生:结合视频,思考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坚实保障是什么呢?学生不难找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制度保障。在此基础上,教师对学生回答进行总结和补充: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最根本的保障是国家的统一。有国才有家,国家统一是民族发展的前提。其次是政治制度的坚实保障,即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民族团结的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师为学生播放西藏自治区建立的历史资料,结合视频资料为学生简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在统一的祖国大家庭里,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机关,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有多大差异,都是社会主义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具有同等的社会地位。各民族在国家和社会生活各领域享有平等的权利,承担相同的法定义务。

4.坚定维护民族团结

为学生呈现话语“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提问学生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各民族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团体,就像石榴籽一样密不可分,共同构筑伟大的中华民族。

随后为学生播放近代中国各少数民族团结一心抵御外辱的视频资料,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视频及教材,讨论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讨论完毕后组织小组代表上台发言交流。

教师总结: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我国各民族在数千年的迁徙、贸易、婚嫁等交往中,孕育了团结友爱的宝贵传统。特别是近代以来,国家积贫积弱,人民饱受欺凌,但中国人民“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打败了侵略者,赢得了民族独立。试看未来,我国各民族依旧始终如一的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克服种种困难和艰险,顶住种种压力和挑战,追求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强劲动力。

环节三:巩固提高

组织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维护民族团结的正面案例或破坏民族团结的反面案例。如云南火车站暴恐事件,借助民族的“幌子”实施暴力恐怖活动,严重破坏了民族关系。我们应当严厉谴责此类事件,积极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小结。

作业:课下观看台湾少数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纪录片《赛德克·巴莱》,下节课进行分享。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请简述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参考答案】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的组成和工作,根据宪法和法律,由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或者单行条例规定。其特点一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各民族自治机关都是中央政府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都必须服从中央统一领导。二是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不只是单纯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是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结合。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以实现,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2.说一说本节课你是如何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

【参考答案】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对思想品德课程基本理念做了相关规定,其中一条“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就要求突出课程的价值观念引导性。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增强自觉热爱各民族人民的情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这些目标需要教师细化到课程教学之中,通过活动或相关资料,让学生在思考与实践中获得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

首先,我用《中华民族歌》为学生营造民族文化的环境,拉近其与少数民族之间的距离来导入课堂,事先为学生奠定了思想环境。其次结合视频或相关资料分步讲解民族地域分布特点和格局、新型民族关系及基本原则、民族团结的保障及相应做法。始终围绕着民族团结的核心,由浅入深,将学生带入民族团结的情境之中。最后设置巩固提高环节,将学生带入真实场景,要求学生在其中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和判断。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探究的同时又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实践,让学生将民族团结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实现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初中思想品德《改革开放促发展》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景导入

开展活动,导入新课:讲新内容之前老师做一个小调查,同学们发现你所生活的城市和地区在各个方面都有哪些变化吗?为什么我们的生活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呢?通过学生交流,教师总结:如今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得益于改革开放。促成改革开放的原因有哪些呢?改革开放的意义有哪些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改革开放促发展》。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改革开放的春风

活动一:材料分析

展示材料:1978年11月的一天,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郑重的签下一份“契约”,尝试“大包干”的做法。这变成了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中国广大农村迅速推开,小岗村也被称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

提出问题让学生结合教材思考:促成改革开放的历史因素有哪些?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促成改革开放的历史因素:数百年来,强国富民一直是中华民族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为中国发展富强、人民生活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抉择,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中国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2.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

活动二:小组讨论

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出示歌词: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啊,中国,中国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你展开了一幅新画卷,捧出万紫千红的春天。

同学们结合所学知识小组间讨论说一说:歌词中的这位老人做了一件什么事?如今这个地方发展如何?这一切变化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正确引导得出改革开放的意义: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极大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3.改革开放的历程

教师开始“历史档案馆活动”,并且播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签订、十一届三中全会等图片,并提问学生:结合图片和自身的经历体会,说一说改革开放历经了哪些过程?

最后老师总结: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中国人民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推动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没有完成时,改革开放会继续创造自己的辉煌。

环节三:巩固提高

请同学们畅所欲言说一说你知道的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还有哪些取得的成就。。

学生自由讨论并回答,教师进行正确引导。最后教师总结:通过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可以进一步感受到改革开放使人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实践也证明了,通过改革开放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课后作业:请你了解一下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发展成就,可以进行采访或收集报纸、杂志等形式进行,下节课我们一起分享你收集到的成果。

【板书设计】

1.说说改革开放的意义。

【参考答案】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具体意义如下:

①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激发了我国经济建设的活力。

②我国逐步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我国逐步建立、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③改革开放使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劳动、创造社会财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空前高涨。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已成为社会共识。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说说你本节课涉及到的小组讨论?

【参考答案】

小组讨论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探索热情的有效方式,所以在本节课当中,我将小组讨论设置在改革开放的意义这个知识点。

我会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出示歌词: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啊,中国,中国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你展开了一幅新画卷,捧出万紫千红的春天。

然后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知识,小组间讨论说一说:歌词中的这位老人做了一件什么事?如今这个地方发展如何?这一切变化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最后由我正确引导得出改革开放的意义: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极大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采用这种方式,一方面把抽象的知识点融入到歌曲中,让学生更好接受;同时运用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于同学的思维碰撞中更快的自我总结出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

欢迎关注长沙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频道,及时掌握考试资讯!

更多问题可联系在线人工咨询→点这里咨询

你感兴趣的都在这里!

↓↓↓

长沙中公教育微博 长沙教师微信公众号(csjsks)
长沙中公教育微博 长沙教师考试公众号


 猜你喜欢

查看更多

备考公开课
各考试活动课程
下载中公教育APP查看更多信息
备考公开课
湖南事业单位考试信息
湖南事业单位考试辅导
备考公开课
湖南教师考试辅导资料
湖南教师考试题库练习
-->
咨询 微信 电话 下载

教师资格<

招考信息

报考指导

阅读资料

考试题库

各项目入口一键直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