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下半年小学美术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及答案【1月9日下午】
公告解读 | |
---|---|
教资&考编资料 | 备考图书推荐 |
教师资格试题 | ![]() |
2020下半年小学美术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及答案【1月9日下午】
【来源于网络】
小学美术《刻纸》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活动一:激趣导入
教师播放动画片《葫芦兄弟》,引导学生边看边思考:这部动画片与现在我们看到的动画有什么不同?葫芦兄弟的形象与哪种艺术形式类似?
学生积极的回答,教师总结:这部动画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动画的经典,不仅因为生动有趣,更重要的是结合了中国传统的剪纸艺术。如今,很多剪纸艺术包括剪纸动画正在濒临消亡,大家想不想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种非常重要的表现技法《刻纸》。
活动二:描述分析
1.刻纸
多媒体展示《划龙灯》,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并思考:
(1)画面描绘了怎样的场景?他们在做什么?(兴高采烈地舞龙;两边还有人敲锣打鼓,非常热闹)
(2)画面中的人物众多,你认为艺术家是剪出来的吗?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总结:《划龙灯》是手工刻制的,刻纸是剪纸的一种制作方法,其技艺独树一帜,在我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的民间美术之一。
2.《划龙灯》的艺术特色
继续引导学生欣赏《划龙灯》,提出问题:
(1)作品中一共有多少个人物?他们的动作有什么特点?
(2)艺术家是如何安排人物来突出热闹场景的?(人物依次排开,疏密有致)
学生回答,教师在总结:《划龙灯》构图朴实饱满,人物造型生动。
3.阴刻、阳刻的特点
(1)引导学生欣赏《划龙灯》的局部(灯笼、中间右侧舞龙的人物),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并讨论:灯笼和人物的线条有什么不同?(灯笼的轮廓线突出,线条细密,而人物线条少,无轮廓线)
学生交流探讨,教师总结得出作品运用了阴刻、阳刻的手法,并讲授阴刻是以挖空的线条纹样表现形象,阳刻是先把纹样勾画在纸上,刻去线条纹样以外的部分。
(2)引导学生找一找作品中哪些地方运用了阴刻?哪些地方运用了阳刻?阴刻、阳刻的线条给你什么不同的感受?(阴刻—粗重;阳刻—细腻)
学生认真观察并思考,教师总结:阴刻线条坚实稳重;阳刻线条纤细秀丽。
(3)设置尝试的小活动:以灯笼为例,学生前后四人一组尝试运用阴刻与阳刻的方法剪刻,并思考阴刻、阳刻线与线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大胆尝试并探究线条特点,教师总结:阴刻线条线线相断、阳刻线条线线相连。
活动三:示范讲解
教师示范阴刻、阳刻的技法,并讲解步骤:
1.设计稿子;
2.确定刻制方式,并将需要刻掉的部位画上阴影;
3.刻掉阴影部分;
4.粘贴在底板上。
活动四:实践展评
1.选择自己喜欢的题材,尝试用阴刻、阳刻的方法剪刻。
2.教师巡视指导。提示学生注意阴刻、阳刻的不同连接方法。
3.完成作品后举办“非遗文化交流展”,学生选出最喜爱的作品。
4.从造型、线条、刻制方法等方面进行自评、互评、师评。
(如《灌篮高手》:内容,一个小男孩在投篮球;造型,生动、简洁;线条,细腻,规整;技法—以阳刻为主。)
活动五:小结作业
1.请学生谈一谈本课收获,并进行情感升华:刻纸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希望同学们将其传承、发扬下去,让更多的人看到中国的剪纸,感受剪纸的魅力。
2.课后将作品贴在学校的传统文化展示墙上,完成一幅关于刻纸的主题板报。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教师要如何培养学生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参考答案】
在我看来,教师要了解美术课堂性质,从美术课程的视觉性、实践性、人文性、愉悦性的整体高度来培养学生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首先,创设情境,让学生从中感受美。比如,在学习《刻纸》时,教师在教学前可搜集有关剪纸的作品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剪纸的形式美,把学生带入一个有故事的艺术氛围当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欣赏美的情趣。在开展欣赏活动时,学生以主体的身份参与,才能激发其欣赏的情意,获得深刻的体验。
最后,多样化教学,引导学生创造美。教师可以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进行美术教学,比如让学生表演情景剧,进行手工比赛或者绘画比赛等,使学生充分地欣赏美和创造美。
整体来说可以从各个角度,多思考一些方式方法来培养学生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2.剪纸从样式上可以分为哪些种类?
【参考答案】
剪纸从样式上可以分为单色剪纸、染色剪纸、分色剪纸、套色剪纸。
单色剪纸是在单色纸上镂刻,主要以红色为主,也有黑色或者其他色彩的剪纸,多采用阳刻、阴刻或阴阳并刻的艺术手法,特点是单纯、明快,对比强烈,表现力丰富,白色剪纸多为刺绣底样。
染色剪纸也叫点染剪纸,是在刻好后染上色的。这种剪纸的制作工具为刻刀,纸张多选用宣纸。点彩剪纸以河北蔚县剪纸最具有代表性。
分色剪纸是把各种所需的色纸叠在一起,按画稿剪、刻出来,然后根据构图与分色的需要组合画面。
套色剪纸是在事先刻好的单色剪纸主稿上再套上各色纸块衬托,有似于套色版画的色彩效果。
小学美术《旅游节》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活动一:激趣导入
播放我国旅游节视频,请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观看:
①视频中在过什么节日?(旅游节)
②我们能为游客提供哪些帮助?(设计旅游宣传手册或旅游宣传招贴)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每年,我国有些地方举行的旅游节都会吸引全国乃至各地的游客,在旅游节期间,我们可以为旅游节设计旅游宣传册或者旅游招贴,让旅游节更加热闹。面对这么有趣的旅游节,同学们想不想设计有趣的旅游宣传手册和旅游宣传招贴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旅游宣传手册和招贴的设计,制作一个独特的旅游宣传手册吧。
活动二:描述分析
1.旅游资源的分类
呈现故宫、九寨沟等旅游资源分类图片,组织同学做连一连的小游戏并提出问题:
老师展示的图片分别可以与哪一类资源匹配呢?(山水、森林—自然旅游资源;文化遗迹、民俗风情—人文旅游资源)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我国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旅游资源可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种。自然旅游资源有山、水、森林、江河湖泊等各种自然风光。人文旅游资源有各种民俗风情、文化遗迹、工艺品等。
2.旅游宣传手册设计元素及设计方法
出示北京旅游资源图和旅游宣传手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提问:
①这些图中有哪些元素构成?(路线设计、文字、图片)
②这些元素是如何搭配在一起的?(路线图的每个景点处有搭配文字说明,并选取了景物图片)
③作品运用了什么样的设计方法?(夸张的地点文字设计,运用概括的栅栏形象代替路线方向,以立体的卡片树木表现森林,作品丰富,形式独特)
④作品中的色彩又是如何搭配的?(运用绿色背景凸显环保主题,并结合红色景点标志,对比强烈,体现主体)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旅游宣传手册设计元素主要有路线设计、图片选取、文字说明。在设计旅游宣传手册时,可以采用强烈的对比色,夸张、概括等设计手法去体现主体。
3.发散创意思维
请学生4人一组,交流讨论:说一说怎样才能使本地旅游资源的路线设计更新颖?
小组代表回答,教师总结:秦始皇兵马俑可以用卡通人物形象编排代替路线、大唐不夜城可以用红灯笼编排代替路线等,这样的路线设计更加吸引游客注意力,更加新颖。
活动三:示范讲解
教师以秦始皇兵马俑旅游资源为例,示范并讲解旅游宣传手册的制作方法:
1.确定本地主题旅游资源;
2.合理规划旅游路线,夸张路线设计;
3.选取合适图片、文字和色彩制作宣传手册。
活动四:实践展评
1.请同学充分发挥想象力,根据实际旅游资源制作本地旅游宣传手册。
2.教师巡视指导。提示学生注意路线设计、文字标识明确等事项。
3.完成作品后举办“旅游宣传”展览会,请学生自愿展示并介绍自己作品的设计理念或创新之处。
4.其他同学从美观程度、设计的独特程度等方面,互相评价作品。
(如《红火的大唐不夜城》,景物造型别致,路线设计用灯笼代替,具有新意,整个设计新颖突出景物资源特色十分和谐。)
活动五:小结作业
1.请学生谈一谈本课收获,并进行情感升华:我们的旅游宣传手册,体现出了旅游资源的特色,也让更多的人们知道了我们的旅游景点路线,使人们的旅游生活更加便利,这是我们为我国的旅游资源做出的一点小小的贡献。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要抱着热爱社会的心态,关爱社会,送出我们的一小份奉献。
2.向朋友们介绍自己的旅游宣传手册。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制作旅游宣传手册时应该注意什么?
【参考答案】
宣传册是一种视觉表达的形式,通过其版面构成在短时间内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并获得瞬间的刺激。在制作旅游宣传册时,我们应该注意内在元素作用的体现:
(1)文字作为视觉形象要素,它首先要有可读性。同时,不同的字体变化和大小及面积的变化,又会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文字的编排设计可以增强视觉效果,是版面个性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2)图形的运用要注意注目效果。有效地利用图形的视觉效果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这种瞬间产生的强烈的“注目效果”,只有图形可以实现。
(3)诱导效果。猎取读者的好奇心,使读者被图形吸引,进而将视线引至文字,图形表现的手法多种多样,传统的各种绘画、摄影手法可产生面貌、风格各异的图形、图像。
2.你认为教师应该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答案】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要实现这一理念,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至关重要。
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很难得到提高;新课标之下,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积极采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等新型的教学模式。
创建自主学习空间。自主学习空间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教师需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空间,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并充分尊重学生的情感、思维和兴趣爱好等个体差异性,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只有变“要我学”到“我要学”,才能真正实现自主学习。
小学美术《人民艺术家——齐白石》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活动一:激趣导入
教师提问:他,留着长长的胡须,是一位家喻户晓的艺术家。画花鸟虫鱼是一绝,尤其擅长画虾,大家猜猜他是谁?学生交流回答,教师揭示课题《人民艺术家——齐白石》。
活动二:描述分析
1.齐白石的背景
教师播放纪录片《百年巨匠——齐白石》片段,请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齐白石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齐白石于1864年出生于湖南湘潭,幼儿好学,但家境贫寒,仅读半年私塾,后回家务农。12岁开始学木匠,善雕花,其高超的手艺与观察力为日后拜师学习绘画打下基础。他善于观察生活,热爱艺术,诗、书、画、印均有很高造诣。1953年得到“人民艺术家”美誉。
教师继续展示齐白石的花鸟鱼虫作品,并提问:齐白石作品在题材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齐白石喜欢描绘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花鸟鱼虫,富有生活气息。
2.齐白石笔下虾的特点
教师出示《群虾》图,请学生欣赏并思考:
①画中共有几只虾?你觉得它们正处于怎样的环境中?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共有9只虾,三只居上,六只拥于下,头皆朝左下方,虽未画水,却令人感觉到群虾在水中活泼、灵敏、机警地游动着,很有生命力。
②《群虾》和现实中的虾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群虾》是根据现实中的虾创作,但是比现实中的虾简约,寥寥数笔,把虾的神态刻画在纸上,比现实中的虾更加生动传神。
③画家用了怎样的笔法和墨法来表现虾的形体和神态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画家以淡墨画虾的身体,浓墨画虾的眼睛。中锋画虾螯和须,侧锋画身体。以墨色的浓淡变化表现虾的前后位置。
④使用这样的笔墨对画面表现有什么帮助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抓住了虾的特点,把虾的特点表现的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虾身健劲有形,姿态各异,长臂钳重叠交叉,繁多的长须和成排的小腿,无一累赘,活灵活现,特别是薄壳包裹躯体的半透明感,神完气足,形神兼备。比现实中的虾增加了趣味感,有“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意味。
活动三:总结解释
师生共同归纳齐白石花鸟画艺术特点和欣赏方法。
艺术特点:齐白石擅画花鸟,笔酣墨饱,力健有锋。尤擅画虾,水墨淋漓,生机勃勃。题材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形象,有生活气息。用笔灵活多样,墨色变化丰富。
欣赏方法:可以从题材、笔墨、意味等角度对其作品进行赏析。
活动四:欣赏评价
教师展示作品《竹楼荷塘》,请学生选择一幅喜爱的作品,4人一小组,从题材、笔墨、意境三个角度试着赏析作品,并扮演解说员向其他同学介绍作品,讨论时间为15分钟。
(《竹楼荷塘》中荷塘中荷花绽放,荷叶连连,一座竹楼静静地伫立在其中,藏于大山之后,小巧且典雅;整幅画面以青、蓝色调为主,而小楼艳丽的楼顶,又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在这幅画里,远近的荷大小与墨色都不一致,随意点染,错落有致,这样的对比更加突出了荷塘的深远。)
活动五:小结作业
1.师生共同总结齐白石作品的独特艺术魅力,并从中总结出他对于生活的热爱。
2.课后把齐白石的故事讲给自己的爸爸妈妈或者好朋友听,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尝试临摹一幅齐白石的花鸟画作品。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谈一谈齐白石的艺术成就。
【参考答案】
齐白石是一个诗、书、画、印都成就很高的艺术家。他会做诗,书工篆隶,行书古朴而洒脱,篆刻自成一家风格鲜明。绘画,花鸟、虫鱼、山水、人物,无所不能。尤其花鸟画最佳,最擅长画虾,画的虾活灵活现。他的作品多来源于生活,多是寻常可见的花卉、蔬果、虫鱼,并能抓住物象最本质特点,所以他的绘画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代表作品有《蛙声十里出山泉》《群虾》《牵牛花》《牡丹》《白石诗草》等。
2.请说一说你为什么用设疑的方式导入?
【参考答案】
导入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短时间内集中注意力,并且对接下来所讲的内容产生兴趣。设疑导入以一种提问的方式让学生不自觉的融入到课堂之中。所以在上课之初,我选择了设疑导入。通过提问学生“有一位家喻户晓的画家,擅长画虾,大家猜猜他是谁?”既符合小学高年级学生的知识积累又符合他们求知欲强的心理特点。
更多学段学科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及答案,点击查看:【2020下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