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时期》基础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汉高祖初期“自天子不能俱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而到了文景时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乘历牝者(母马)摈而不得会聚”。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奉行休养生息促进了经济发展 B.采取汉承秦制加强了君主专制
C.实行编户齐民增加了财政收入 D.推行郡国并行加强了中央集权
2.西汉初吕后死后,诸吕作乱,在此危急时刻,刘姓诸王积极讨吕,齐王刘襄“屯兵西界待约”,而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作内部策应,最终平定诸吕。这反映了( )。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 B.郡国并行制度有其积极意义
C.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矛盾尖锐 D.外戚专权削弱了君主专制
3.汉武帝在位期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常以秋分行部,郡国各遣一吏迎之界”,后“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定制封号,辄别属汉郡”,汉武帝的上述举措( )。
A.说明汉对地方实行直接管理 B.表明王国问题已基本消失
C.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 D.体现君主专制强化的趋势
4.在汉武帝的主持下,察举制度进一步规范,一是规定以儒术作为取士标准,二是规定察举的内容包括德行、学问、法令和谋略四个方面。 这表明汉代察举制( )。
A.促进了汉代教育制度的发展 B.有助于贵族政治的迅速瓦解
C.导致了门阀士族政治的兴起 D.有利于扩大汉朝的统治基础
5.中国古代地方职官名称中,汉朝“刺史”之“刺”,本为临时派出刺探信息,后来“刺史”演变为州牧:清朝“巡抚”原指代皇帝巡行地方,后演变为省级常设军政机关。这表明古代( )。
A.地方行政机构演变具有随意性 B.注重协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
C.临时委派官员能宣示皇权独尊 D.中央强化监察以防范地方割据
6.论及汉武帝崇儒的目的,吕思勉先生说:“世谓武帝之崇儒,乃所以便专制,非也……后世儒家之尊君抑臣,岂汉武所能逆睹哉?……崇儒乃当时自然之趋势。”吕思勉意在说明( )。
A.儒学吸收了道家顺其自然的思想 B.儒学适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需要
C.汉武帝具有超越时代的政治眼光 D.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的政治需要
7.西汉昭帝召开了著名的“盐铁会议”,会议之后政府废止了对酒业的垄断,改以适当的税收形式,而不是经营一般性商业的形式,部分取消了盐铁专卖制度。这些举措( )。
A.改变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B.有助于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C.助长了社会上奢侈享乐之风 D.削弱了政府对经济的控制
8.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下列对张骞出使西域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 )。
A.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 B.促进了与东南亚各国友好往来
C.加强了对岭南地区的治理 D.加强了对东北地区的有效管理
9.汉初裂土分封仍是一种强大的社会思潮,不仅六国旧贵族、西汉元勋,就是一般的功臣也皆望封侯;而汉初的黄老思想是以“清静无为”为特征的,即承认既定事实而不加干预,与之相应的只能是郡国并行体制。这说明汉初( )。
A.通过郡国并行制来笼络地方势力 B.通过无为而治来维护政治稳定
C.实行郡国并行制有其历史必然性 D.极力防范地方割据势力的发展
10.“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这一主张的主要用意是( )。
A.使庶子获得封地 B.突显统治者恩德
C.强化中央集权 D.瓦解旧土地制度
11.西汉时,丞相车千秋的女婿徐仁因断案过于宽纵,引发外戚霍光不满,霍光当即要处死徐仁。车千秋为救女婿,召集群臣讨论,结果所有人都依附霍光。最终徐仁被弃市,车千秋也险些被霍光处分。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 )。
A.朝廷内部治国理念存在差异 B.皇权强化削弱了丞相决策权
C.宗法观念淡薄弱化官僚特权 D.儒家思想垄断地位受到挑战
12.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 )。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13.史书记载东汉樊宏“开广田土三百余顷。其所起庐舍,皆有重堂高阁,陂渠灌注。又池鱼牧畜……作器物,先种梓、漆……积以岁月,皆得其用。赀至巨万,而赈赡宗族,恩加乡闾”。据材料可知东汉时期( )。
A.豪强地主控制地方政治经济 B.田庄经济发展迅速造成土地兼并
C.田庄经济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D.豪强地主剥削人民加剧阶级矛盾
14.在对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 )。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改变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15.两汉时期,在西南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设置边郡。在边郡辖区,既设置太守、边郡都尉等流官,又设置侯王、将相等土官;边郡太守缴纳境内的田赋和口赋等赋税,可减可免;同时要求蛮夷君长解纳土贡,形成了边郡“以其故俗治,无赋税”的局面。这些措施( )。
A.推动了土司制度的确立 B.加强了汉王朝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
C.确保了民族关系的稳定 D.有利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由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
——摘编自袁行需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很多王国被撤销,余存的不仅面积减缩,而且内部的行政权也被中央政府接收,至汉武帝在位期间达到极点。汉武帝公布了帝制意识形态的立场,将所谓的“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向商人抽资产税,政府专利于盐、酒及铁……使中央集权之趋势有进无退。
——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三 西汉初年,西北边疆长期受到匈奴的威胁。汉武帝在位时期,改变对匈奴的消极防御政策,积极发动对匈奴的反击战争,进而把西北边防和西北开发结合在一起,修筑西北边塞,移民实边,屯田拓荒、完善行政建置。
——摘编自冯勇刚《论汉武帝反击匈奴和经略西北边疆的政策》
(1)据材料一,指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三个“环节”的制度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地方行政制度确立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西北政策的积极影响。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汉高祖初期‘自天子不能俱醇驷……’文景时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及所学可知,材料中的变化说明文景时期比汉朝初期经济有所发展。主要原因是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A项正确;采取汉承秦制加强了君主专制,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开始推行编户制度,排除C项;文景时期,郡国并行导致地方威胁到了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A项。
2.【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诸吕作乱.....刘姓诸王积极讨吕....”,并结合所学可知,汉初封国制度有利于稳定政治局势。西汉建立之初,沿袭了秦朝的郡县制,同时为巩固刘氏统治,又实行了封国制,形成郡国并行局面。这些封国在诸吕作乱的危急时刻挺身而出,维护了刘氏统治,反映了郡国并行制度有其积极意义,B项正确;但封国制容易形成割据,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排除A项;材料中只反映剿灭诸吕叛乱,并未说明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矛盾尖锐,排除C项;诸吕作乱并未削弱了君主专制,排除D项。故选B项。
3.【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初置刺史部十三州……常以秋分行部,郡国各遣一吏迎之界”“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定制封号,辄别属汉郡”可知,汉武帝设立刺史监察地方,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势力,这些举措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C项正确;汉代对郡县实行直接管理,但地方诸侯国依然存在,不属于直接管理,排除A项;汉武帝推行“推恩令”,诸侯国势力削弱但依然存在,B项说法不恰当,排除B项;材料中的举措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与君主专制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D。解析:材料不能反映察举制与教育制度(中央太学与地方官学)的关系,故A项错误;西汉实行的是官僚政治,贵族政治早已瓦解,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按门第选拔官员,导致了门阀士族政治的兴起,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一是规定以儒犬作为取士标准,二是规定察举的内容包括德行、学问、法令和谋略四个方面”可知,汉代察举制有利于扩大官员选拔范围,从而有利于扩大汉朝的统治基础,故D项正确。
5.【答案】D。解析:“临时派出刺探信息”“代皇帝巡行地方”都属于监察地方的职能,所以这些是中央强化监察、以防范地方割据威胁中央集权的措施,故选 D 项。刺史和巡抚职权和性质的演变并不是地方行政机构演变随意性的表现,而是加强中央集权的制度性变化,排除A项。刺史演变为州牧、巡抚演变为省级常设军政机关,都是加强中央集权的表现,不能体现地方分权,排除B项。这些职官的演变并不是皇权独尊的体现,而是加强中央集权的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6.【答案】B。解析:据材料“崇儒乃当时自然之趋势”可知,吕思勉认为汉武帝崇儒顺应了时代发展趋势,适应了当时历史形势发展的需要,故选B项;材料没有体现儒家吸收道家的顺其自然思想,排除A项;一定时期的思想据材料“崇儒乃当时自然之趋势”可知吕思勉认为汉武帝崇儒是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并没有超越时代,排除C项;据材料“世谓武帝之崇儒,乃所以便专制,非也”可知,吕思勉认为崇儒并非为了强化君权,排除D项。故选B项。
7.【答案】B。解析:官府不经营一般性的商业活动,客观上推动了民间手工业、商业的发展,B正确;西汉政府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蝦商”政策、盐铁官营,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反击何奴的战争,排除A;政府废止了对酒业的垄断,并不意味着助长社会之风,而是为了发展社会经济,排除C项;虽然政府部分取消了盐铁专卖,但采用适当的税率收税的形式,并没有削弱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力,排除D项。故选B项。
8.【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了打击匈奴,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客观上促进了西域与中原之间的联系,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中原与西域的联系,未涉及与东南亚各国友好往来,未涉及对岭南地区的治理,也没有涉及对东北地区的有效管理,排除BCD项。故选A项。
9.【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出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有其特定的社会政治基础、思想理论基础,因而刘邦实行郡国并行制并非开历史的倒车,是特定历史条件下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政治过渡形势,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故选C项。
10.【答案】C。解析:材料“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是对推恩令的描述,主要目的是为了瓦解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C项正确;AB项属于对材料表象的理解,排除;材料与瓦解旧的土地制度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1.【答案】B。解析:由材料信息“召集群臣讨论,结果所有人都依附霍光”“车千秋也险些被霍光处分”等可知,外戚霍光在与丞相的权力斗争中占据上风,而外戚的权力来自皇帝,外戚权大实则为皇权强化,皇权的强化使得丞相的权力被削弱,因而答案为B项。A项片面解读材料,排除。C项“宗法观念淡薄”不符合史实,且该说法也与材料无关,故排除。材料并未提及儒家思想地位的变化,故D项错误。故选B项。
12.【答案】C。解析:豪强大族是封建政治、经济发展的结果。豪强大族的发展,一方面在地方上容易形成割据势力, 妨碍中央集权;另一方面豪强大族凭借其政治、经济势力巧取豪夺,兼并土地,影响政府财政收入。汉武帝将地方豪强大族迁至长安附近集中居住,既有利于加强对豪强大族的监督,又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故C项符合题意。A项与史实不符;B项表述不恰当,材料无法体现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的分离;D项中的“经济手段”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行政手段。故选C项。
13.【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樊宏所经营的家业“赀至巨万”,他“赈赡宗族,恩加乡闾”,说明东汉时期的田庄经济还是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故C项正确;题干内容没有涉及控制地方政治经济的相关内容,也没有述及造成土地兼并的问题,故AB项错误;题干中“赈赡宗族,恩加乡闾”这种做法有利于团结宗族,而不是加剧阶级矛盾,故D项错误。故选C项。
14.【答案】B。解析:民贵君轻体现了民本思想,而董仲舒的“屈民而伸君”显然是注重君主,改变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故本题选择B项。
15.【答案】D。解析:A项,“土司制度”不合时空,土司制度形成于元朝。故A项错误。B项,“地方”范围扩大了,题干侧重西南边疆地区。故B项错误。C项,“稳定”不合史实,两汉时期汉朝与匈奴等少数民族间的战争频繁。故C项错误。D项,据题干可知,两汉时期,政府在西南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设置边郡,政治上既有中央直接控制的流官,又有侯王、将相,经济上也实行两套制度,这有利于政府加强对边疆的管辖,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故D项正确。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
16.【参考答案】
(1)制度名称: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郡县制的影响:实现了对地方的有效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
(2)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势力;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上大一统;经济上,将盐、酒及铁的经营权收归中央(盐铁官营),向工商者征税。
(3)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加强了对西北边疆地区的治理;维护了西北边疆的安全促进了西北地区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