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教师资格证考试每日一练第211期答案
公告解读 | |
---|---|
教资&考编资料 | 备考图书推荐 |
教师资格试题 | ![]() |
相关推荐:2023教师资格证考试每日一练第211期
考试题库:[各地区试题] [模拟试题] [强化训练题] [每日一练]
科目一(1-3)
1.【答案】D。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职业行为规范。教师职业行为规范包括教师思想行为规范、教师教学行为规范、教师人际行为规范、教师仪表行为规范和教师语言行为规范。
选项A,教师与家长保持联系能够更好地进行家校合作,符合教师职业行为规范中的教师人际行为规范。
选项B,教师不从事有偿家教体现了能够自觉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符合教师职业行为规范中的教师思想行为规范。
选项C,教师认真批改作业,耐心辅导学生,用心编制练习题,把握好指导学生的每一个环节,帮助学生改正学习上的错误,包括态度、方法等,符合教师职业行为规范中的教师教学行为规范。
选项D,教师使用方言进行授课违背了教师语言行为规范,教师语言行为规范中要求教师要使用普通话,边远地区的教师也要通过媒体及其他途径练习普通话,力争发音标准。
题干中强调不符合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行为,方言授课不符合规范,故本题选D。
2.【答案】C。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选项A,爱岗敬业要求: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选项B,教书育人要求: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选项C,为人师表要求: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选项D,关爱学生要求: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题干中,教师有偿家教违背了为人师表的相关要求,因此,本题答案选择C。
3.【答案】A。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教师的职业道德品质是指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道德原则和规范在教师个人思想和教师职业行为中表现出的较稳定的特征和倾向。包括教师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习惯。
A选项,坚定教师职业道德信念,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核心问题。教师职业道德信念是教师对职业理想、职业人格、职业原则、职业规范坚定不移的信仰,是深刻的职业道德认识、炽烈的职业道德情感和顽强的职业道德意志的统一,是把教师职业道德认识转变为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中间媒介和内驱力,并使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表现出明确性和一贯性。它是正确的职业道德知识、真诚的职业道德情感和坚毅的职业道德意志的合金,也是形成职业道德行为的强大动力和精神支柱。
B选项,职业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的职业道德知识、情感、意志、信念支配下所采取的自觉活动。职业道德行为的最大特点是自觉性和习惯性。
C选项,教师职业道德情感包括职业正义感、职业正义感、职业义务感、职业良心感、职业荣誉感和职业幸福感。
D选项,学习和掌握教师职业道德知识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首要环节和最初阶段。职业道德知识是职业道德情感产生的依据,是职业道德意志锻炼的内在动力,是决定职业道德行为倾向的思想基础。
题干中道德信念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核心问题。
科目二(4-10)
4.【答案】A。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的经济功能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其中,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具体体现在:教育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素质,成为专门的和发达的劳动力;教育可以改变劳动力的形态,把简单劳动力训练成复杂劳动力;教育可以使劳动力得到全面发展。题干中,马克思的表述体现了教育对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作用,体现了教育的经济功能。故A项正确。BCD为干扰选项。
综上所述,本题答案选择A。
5.【答案】A。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教育与社会发展。在阶级社会中,社会总是与一定阶级的利益相关联的。政治是阶级利益的集中反映,所以,教育与政治之间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选项A,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决定着教育目的。
选项B,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的形式等。
选项C,生产力水平决定了教育发展的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制约教育体制、结构的变化,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选项D,生活方式指人们一切生活活动的典型方式和特征的总和,包括劳动生活、消费生活和精神生活(如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宗教生活)等活动方式。
题干中,决定社会的性质,并最终决定教育的性质的根本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故本题选择A。
6.【答案】B。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作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选项A,教育年龄与智龄相类似的一种智力发展标准。与之不同的是,它通常应用于学生通过几门科目的标准测验所得的平均分数为年龄得分,并以此来表示该年龄学生所达到的教育水平。可以是单科的,如数学年龄、阅读年龄,也可以是多科的。
选项B,教育目的指各级各类学校在国家对受教育者培养的总的要求指导下,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上的具体要求。
选项C,教育年限通常由学校教育制度确定。
选项D,教育环境是影响教学活动的各种条件的总和。教学是一种具体的活动,在实施过程中总要受到周围环境诸多因素的影响,有物质方面的,也有精神方面的。良好的教学环境,是教学活动得以进行的必要条件。
题干中问的是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决定性的影响,除了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的权利之外,教育目的也是由政治制度决定的。选项A、C、D均与题干内容不符,故选择B。
7.【答案】A。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包括教育万能论、人力资本理论、筛选假设理论和教育独立论等。
选项A,筛选假设理论,也叫做文凭理论,是指教育是一种表示个人能力的信号或工具。这种理论把教育视为一种装置,其主要作用是帮助雇主识别能力不同的求职者,以便把他们安置到不同的工作岗位上。该理论解释了当时教育文凭膨胀的问题,但是该理论片面强调教育的信号筛选作用,认为教育只是反映能力,但不提高人的能力。
选项B,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的形成主要靠教育,教育不但是一种消费活动,也是一种投资活动,人力资本的收益大于物力资本的收益,舒尔茨推算出教育水平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33%。
选项C,教育万能理论,指17、18世纪理性主义者把教育的作用夸大到可以决定社会,否定遗传素质差异对人的发展产生影响的教育观点。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人之所以成为人,完全靠教育。
选项D,教育独立论,是蔡元培提出的教育脱离宗教而独立、教育行政独立、教育内容独立、教育思想独立、教育经费独立。
题干中,在文凭过度、过度教育、高失业率的社会背景下,提出的新理论是筛选假设理论。故本题选择A。
8.【答案】C。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人们受教育的权利和程度(受教育权的分配)、教育目的等。
A选项,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教育的领导权直接关系到教育为谁服务和怎样服务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这一问题决定着教育的社会性质和价值方向等一系列教育上的大政方针,进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教育的方方面面。与题意不符。
B选项,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往往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与题意不符。
C选项,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权的分配。受教育权的分配是由于不同社会集团在一定的社会政治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因此,不同社会集团在物质财富的分配中所占的比例也会不同。国家设立怎样的教育制度,什么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进入不同教育系列的标准怎样确定,基本上是由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
D选项,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培养什么样的人,特别是培养出来的人应当具有怎样的政治方向和思想意识倾向,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决定的。政治经济制度,特别是政治制度是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
题干中唐朝六学二馆等级森严的入学条件规定了接受教育的对象和接受教育的程度,也就是规定了人们接受教育的权利和程度,不同等级的人进入不同的学校学习,是受教育权分配的体现,因而本题选择C选项。
9.【答案】A。中公教育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生产力对教育有制约作用,教育对生产力有促进作用。
选项A,教育的经济功能是指教育对社会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包括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再生产科学技术知识。
选项B,教育的文化功能是指教育对文化的促进作用,包括教育能够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选项C,教育的政治功能是指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包括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选项D,教育的育人功能是指教育对人的影响,教育能够加速人的发展、发掘人的潜力、提升人的价值、健全人的个性。
题干中,建立教育与科技相结合的园区是教育对生产力的影响,即教育的经济功能,所以,选项A是正确的。
10.【答案】中公教育解析: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包括:遗传、环境、学校教育和个体主观能动性。
(1)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这些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例如,某个人生来手指修长,在后天的培养下有可能成为钢琴家。
②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但是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在现实生活中,个体受到环境、教育的影响,因此,或许天生带有某些缺陷的儿童长大后也会有另一番成就。
③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水平及阶段,为一定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例如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充分证明了成熟机制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2)环境泛指个体生活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①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孟母三迁的典故体现了环境的作用。
②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条件,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例如,一个生长在乒乓球运动员家的孩子,长期受到父母训练的影响,自己也可以掌握拿拍的技巧。
③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在改造环境的实践中发展着自身。因此,夸大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特别是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
(3)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②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③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④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出淤泥而不染不同流合污体现了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