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

首页 > 教师资格 > 考试题库 >

2023教师资格证考试每日一练第207期答案

中公教师资格考试网 2023-11-21 14:13:37
公告解读
教资&考编资料 备考图书推荐
教师资格试题

科目一(1-3)

1.【答案】D。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相关内容。教师职业修养的方法包括:加强理论学习,注重内省、慎独;确立可行目标,坚持不懈努力;勇于实践磨炼,增强情感体验;虚心向他人学习,自觉与他人交流;正确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选项A,加强学习是指教师在日常的工作中多学习与教师职业道德的相关知识,提高自己的修养。

选项B,躬身实践是指教师多实践,注意行为的锻炼。

选项C,学会反思是指教师多反省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使自己变的更好。

选项D,慎独是指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要坚守自己的道德信念,对自己的言行小心谨慎,绝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情。

努力做到慎独标志着一个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已经达到高度自觉的程度。选项A、B、C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D。

2.【答案】B。中公教育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提升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方法。提升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方法包括:(1)加强理论学习,注重内省、慎独;(2)确立可行目标,坚持不懈努力;(3)勇于实践磨练,增强情感体验;(4)虚心向他人学习,自觉与他人交流;(5)正确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选项A,加强理论学习,虽然也是方法之一,但是如果只注重理论学习,无法提高教师的知行统一,无法将教师的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

选项B,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既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更离不开教育教学的实践。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关键在于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教师的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形成道德品质,实现师德修养的目的。

选项C,树立榜样是利用榜样示范法对教师的道德修养进行提升。

选项D,学会反思是指自我反思,自我反思的实质就是要求教师在进行职业道德修养的过程中,必须经常反思自己的行为、检点自己的作风,坚持对的,改正错的,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符合教师职业道德的标准和要求。

综上所述,提升教师道德修养的关键在于社会实践,所以选项B正确

3.【答案】C。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中所遵循的行为准则和必备的道德品质,也是社会职业道德的有机组成部分。慎独是指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要坚守自己的道德信念,对自己的言行小心谨慎,绝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情。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最高层次就是慎独。因此本题选C。

选项A,反思,回头、反过来思考的意思。

选项B,内省,心理学基本研究方法之一,发生在内部的,我们自己能够意识到的主观现象。

选项D,他律,青少年的道德判断受他自身以外的客观的价值标准支配,与自律相对。指非自愿地受他人约束、检查和监督。

ABD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择C。

科目二(4-10

4.【答案】C。中公教育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身心发展的规律。人的发展的规律性主要表现为人的发展的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选项A,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选项B,互补性反映出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一方面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另一方面,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如身患重病或有残缺的人,如果他有顽强的意志和战胜疾病的信心,身心依然得到发展。

选项C,个别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不仅是自然性别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

选项D,个体身心发展当中没有平衡性的特点,而是具有不平衡性,其中不平衡性表现为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平衡性。

题干李老师关注每个学生的情况,并且制定不同的教育规划,体现的是李老师因材施教,关注学生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故此题选C

5.【答案】B。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身心发展规律的内容。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中包含: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稳定性和可变性。

选项A,稳定性指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的顺序、年龄特征和变化速度等大体是相同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选项B,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选项C,差异性的表现如下: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不仅是自然性别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

选项D,互补性反映出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一方面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另一方面,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如身患重病或有残缺的人,如果他有顽强的意志和战胜疾病的信心,身心依然得到发展。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告诉我们儿童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教育工作者应按照发展的序列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题干中幼儿园把小学一年级的知识作为教学内容,这一做法有违身心发展顺序性规律。选项A、C、D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B。

6.【答案】B。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俗语所对应的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有遗传、环境、学校教育及个体主观能动性。

A选项,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到主导作用。

B选项,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为现实,是现实基础。

C选项,遗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D选项,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题干中,这句话意思是靠着朱砂的变红,靠着墨的变黑。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指客观环境对人有很大影响。

7.【答案】D。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所对应的作用。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有遗传、环境、学校教育及个体主观能动性。

A选项,家庭教育是广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补充,是不可替代的教育。

B选项,环境教育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为现实,是现实基础。

C选项,自我教育是指受教育者以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主观世界和教育自己的全部过程,强调个体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D选项,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

题干中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教育是学校教育。

8.【答案】B。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包括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主观能动性。

A选项,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这些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B选项,饮食不属于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C选项,环境泛指个体生活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条件,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

D选项,教育是影响人身心发展的重要外部和后天因素,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题干中不能影响个性心理发展的因素是饮食。

综上所述,故此题选B。

9.【答案】D。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有关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理论。其中包括:内发论、外铄论、二因素论、多因素交互作用论;

选项A,孟子关于人的发展原因持有的观点是: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认为天生人就有仁义礼智信,所以他觉得是遗传导致了人的发展,他的观点属于内发论。

选项B,墨子曾经提出过人性素丝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认为人是可以被环境所改变的,所以他的观点属于环境决定论。

选项C,孔子曾经说过: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也,中而知之。认为人的性情大都是可以改变的,只有上等的聪明人与下等的愚笨的人才是不可改变的,所以孔子的观点也属于内发论。

选项D,荀子提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观点,他认为人性趋向于邪恶,人们善良的行为是后天作为的结果,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恶习,是外铄论的代表人物。

虽然持有外铄论观点的教育学者很多,但是外铄论的典型代表人物有:荀子、洛克、华生;中国外铄论的典型代表人物是荀子。选项A、B、C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D。

10.【参考答案】中公教育解析:

【参考答案】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包括:遗传、环境、学校教育和个体主观能动性。

(1)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这些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例如,某个人生来手指修长,在后天的培养下有可能成为钢琴家。

②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但是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在现实生活中,个体受到环境、教育的影响,因此,或许天生带有某些缺陷的儿童长大后也会有另一番成就。

③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水平及阶段,为一定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例如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充分证明了成熟机制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2)环境泛指个体生活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①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孟母三迁的典故体现了环境的作用。

②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条件,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例如,一个生长在乒乓球运动员家的孩子,长期受到父母训练的影响,自己也可以掌握拿拍的技巧。

③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在改造环境的实践中发展着自身。因此,夸大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特别是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

(3)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②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③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④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出淤泥而不染不同流合污体现了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欢迎关注长沙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频道,及时掌握考试资讯!

更多问题可联系在线人工咨询→点这里咨询

你感兴趣的都在这里!

↓↓↓

长沙中公教育微博 长沙教师微信公众号(csjsks)
长沙中公教育微博 长沙教师考试公众号


 猜你喜欢

查看更多

备考公开课
各考试活动课程
下载中公教育APP查看更多信息
备考公开课
湖南事业单位考试信息
湖南事业单位考试辅导
备考公开课
湖南教师考试辅导资料
湖南教师考试题库练习
-->
咨询 微信 电话 下载

教师资格<

招考信息

报考指导

阅读资料

考试题库

各项目入口一键直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