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

首页 > 教师招聘 > 阅读资料 >

2021长沙教师考试备考:中国古代教育家人性观点大集合

长沙中公教育 2021-09-27 09:14:55

中国古代教育家论述教育作用时都离不开谈人性,每个学者对于“人性”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这些观点在教师招聘的考试中是一个难点,尤其是对于一些相似观点的区分,往往以单选或判断的形式出现,要求考生将观点和人物进行对应。本文将把中国古代教育家关于“人性”的观点整理到一起,帮助大家来进行区分。

一、“人性”三分的观点

人物

观点

人性与教育作用的关系

孔子

性相近:性——先天素质

生而知之者,上也——上智

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中人

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下愚

唯上知与下愚不移——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中人

董仲舒(性三品说最早提出者)

董仲舒认为人性是人天生的素质,人性中既有“仁气”,也有“贪气”,前者是有利于促进发展封建社会道德的先天因素,后者是与封建社会道德相抵触的先天因素。

斗筲之性——不能控制自己的情感和欲望,主要表现为性恶,需要刑罚来制止(贪气)

中民之性——具有善恶两面,能够通过教育向善,是教育的主要对象

圣人之性——自觉控制自己的情感和欲望,向善发展(仁气)

教育对不同的人起不同的作用,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具有“中民”之性的中民

王充

人有善恶之分,其原因在于禀赋的不同,禀气的厚薄决定人性的善恶

中人以上——生来就善的人

中人——无善无恶或善恶混杂的人

中人以下——生来就恶的人

教育和环境对人性发展其重要作用,人性善恶关键在于教育,教育可以改造人性

韩愈(人性包括性和情)

人性中除了性以外,还有情,性是先天具有的(内容是仁、礼、信、义、智等五德);情是后天习染的(表现为喜、怒、哀、惧、爱、恶、欲等七情)

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上品,善的,以仁德为主,产生上品的情

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中品,可能善也可能恶,仁德不足或有所违背,对应中品的情

下焉者,恶焉而已矣——下品,恶的,违反仁德和其他方面的队形,对应下品的情

1.教育只能在已定的人性品位内发生作用——性可移,但性的品级不可移,不同等级的人接受教育的权利不一样

2.决定人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人性——教育不可能改变人性

3.人性决定了教育的主要内容

二、性善论与性恶论

 

代表人

观点

教育作用

与人身心发展动因论的关系

性善论

孟子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人性生来就是善的

教育是扩充“善性”的过程

内发论

性恶论

荀子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性: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人性是恶的;伪:后天习得的社会行为

化性起伪

外铄论

三、人性素丝说——墨子

《墨子·所染》: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从这句话可以得出以下观点:

1.人性不是先天所成,生来的人性不过如同待染的素丝。

2.将素丝放到什么颜色的染缸中就会变成什么颜色——有什么样的环境和教育就能造成什么样的人。

3.墨子的教育作用主要是从人性平等的立场去阐述的,强调教育和环境对人性形成的影响,强调要慎其所染,选择所染。

练一练:

1.在人性问题上,荀子主张人性的自然性。( )

1.【答案】√。解析:本题考查荀子的教育思想。荀子认为,所谓人性,就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荀子认为,“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所以人的本能中不存在道德和理智,如果听任本能发展而不加节制,必将产生暴力,所以说人性恶。所以,荀子在人性论上,主张人性的自然性。故表述正确。

2.孟子说:“人性本善良,万物皆备于我心。”这句话反映出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是( )。

A.外铄论 B.内发论 C.多因素论 D.内外因交互作用论

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人身心发展的动因论。

选项A,外铄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如环境的刺激或要求,以及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与题干不符,排除。

选项B,内发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内在的力量,如遗传或成熟机制。孟子认为人本性善,万物皆备于我心,人只要善于修身养性,注重“内省”,这些品质就能得到健康发展。这是内发论的代表观点。因此,B项正确。

选项C,多因素论认为人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相互影响。与题干不符,排除。

选项D,内外因交互作用论认为人的发展受到内因和外因的影响。与题干不符,排除。

综上所述,选项A、C、D均与题意不符,故正确答案为B。

3.孟子“性善论”中的人性指的是人的社会性。( )

3.【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孟子的教育思想。孟子认为,仁义礼智这些人的“良知”、“良能”,是人所固有的。仁义礼智归根结底是人类学习的结果。孟轲以为,人类最初本不懂得埋葬他们死去的父母,后来见到父母的尸体被野兽吮食,才渐渐懂得加以埋葬的。可见,人性本初称不上善,所谓善性是在漫长的社会生活中学习积淀而成的。所以,人性的善是人类学习的结果,是人类缓慢进化的结果,因此孟子“性善论”中的人性指的是人的社会性。故表述正确。

欢迎关注长沙中公教育教师招聘考试频道,及时掌握考试资讯!

更多问题可联系在线人工咨询→点这里咨询

你感兴趣的都在这里

↓↓↓

长沙教师微信公众号(csjsks) 长沙中公教育微博
长沙教师考试公众号 长沙中公教育微博


 猜你喜欢

查看更多

备考公开课
各考试活动课程
下载中公教育APP查看更多信息
备考公开课
湖南事业单位考试信息
湖南事业单位考试辅导
备考公开课
湖南教师考试辅导资料
湖南教师考试题库练习
-->
咨询 微信 电话 下载

教师招聘<

招考信息

考试公告 考试动态 特岗教师

报考指导

阅读资料

考试题库

各项目入口一键直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