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长沙医疗招聘考试医基资料:神经系统疾病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由脑膜炎双球菌感染引起的脑脊髓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多为散发性,在冬春季可引起流行,因此称为流行性脑膜炎(简称流脑)。患者多为儿童和青少年。临床上可出现发热、头痛、呕吐、皮肤瘀点(斑)和脑膜刺激症状,严重者可出现中
毒性休克。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脑膜炎双球菌具有荚膜,能抵抗体内白细胞的吞噬作用。患者或带菌者鼻咽部分泌物中的细菌通过咳嗽、喷嚏等借飞沫传播,经呼吸道侵入人体,但大多数不发病,或仅有局部轻度卡他性炎,成为带菌者。当机体抗病能力低下或菌量多、毒力强时,细菌在局部大量繁殖,产生内毒素,引起短期菌血症或败血症。2%~3%机体抵抗力低下患者,病菌到达脑(脊)膜,定位于软脑膜,引起化脓性脑膜炎。化脓菌可在蛛网膜下腔的脑脊液中迅速繁殖、播散,因此脑膜炎症一般呈弥漫分布。
二、病理变化
1.吸道感染期
细菌在鼻咽部黏膜繁殖,经2~4天潜伏期后,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主要病理变化为黏膜充血、水肿、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和分泌物增多。1~2天后,部分患者进入败血症期。
2.败血症期
大部分患者的皮肤、黏膜出现瘀点(斑),为细菌栓塞在小血管和内毒素对血管壁损害所致的出血灶,该处刮片也常可找见细菌。此期血培养可阳性。因内毒素的作用,患者可有高热、头痛、呕吐及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增高等表现。
3.脑膜炎症期
此期的特征性病变是脑脊髓膜的化脓性炎症。肉眼观,脑脊膜血管高度扩张充血。病变严重的区域,蛛网膜下腔充满灰黄色脓性渗出物,覆盖于脑沟脑回,以致结构模糊不清,缘病变较轻的区域可见脓性渗出物沿血管分布。脓性渗出物可累及大脑凸面矢状窦附近或脑底部视神经交叉及邻近各池(如交叉池、脚间池)。由于炎性渗出物的阻塞,脑脊液循环发生障碍 ,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脑室扩张。镜下,蛛网膜血管高度扩张充血,蛛网膜下腔增宽,其中见大量中性粒细胞、浆液及纤维素渗出和少量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革兰染色,在细胞内外均可找见致病菌。脑实质一般不受累,邻近的脑皮质可有轻度水肿。严重病例可累及邻近脑膜的脑实质,使神经元变性,称脑膜脑炎。病变严重者可引发脉管炎和血栓形成,导致脑实质缺血和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