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下半年初中信息技术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及答案【1月10日下午】
公告解读 | |
---|---|
教资&考编资料 | 备考图书推荐 |
教师资格试题 | ![]() |
2020下半年初中信息技术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及答案【1月10日下午】
【来源于网络】
初中信息技术《浏览网页-使用IE浏览器》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几个网页,询问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浏览哪些网页。进一步引导学生,因特网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存储着海量信息,浏览器是在因特网上获取信息的最主要工具,通过浏览器我们可以快速找到所需的资源,引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二)新课讲授
1.了解浏览器工具按钮
教师讲解浏览网页时与浏览文档的方式类似,可以通过滚动条来控制所显示的区域,还可以通过使用按钮让浏览变得更加方便快捷,接下来教师在多媒体上展示IE工具栏主要按钮功能表,并解释熟练使用这些按钮会使网上冲浪更加轻松愉快,组织学生自主尝试使用这些按钮。
2.设置启动主页
教师演示启动浏览器,让学生观察自动加载的页面是什么。百度主页。教师解释自动加载的页面称为主页,用户可以自定义设置。组织学生以信息技术小组为单位,结合教材5分钟时间,尝试设置自己喜欢的主页,操作完成后小组代表总结操作步骤。【点击“工具”、“Internet选项”,出现“Internet选项”对话框。在对话框的“常规”标签下的主页地址中输入网址】教师评价学生动手能力强,操作步骤完全正确,并总结在选项中除了可以设置主页,也可以设置临时文件夹的一些参数,还可以设置历史记录的时间等,组织学生自主尝试。
3.浏览网页和打印网页
教师讲解地址栏中输入网站的地址,就可以浏览网站的网页。以小太阳网为例,输入www.little-sun.com敲击回车键即可。学生自主打开小太阳网页后,教师讲解将鼠标放在网页中出现“小手”的地方,单击即可进入下一层网页,学生继续尝试操作。
接下来教师询问学生这样漂亮的网页是否可以把他打印出来?教师演示打印网页的方法,组织学生在教师演示过程中认真观看,稍后学生总结步骤。【单击“文件”选择“打印”命令,根据需要设置“页面范围”和“份数”等选项,单击“打印”按钮即可打印网页】教师评价学生观察非常认真,并解释只要计算机连接上打印机,就可以打印成功。
(三)巩固提高
在学生掌握了本节课知识点之后,布置一个课堂任务:在“小太阳”网站中找到包含“辽宁旅游”信息的页面,将该网址添加到收藏夹中。
(四)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提问本节课所学内容,以抢答的形式进行回答。教师可夸赞学生听课认真,学习能力很强,知识点总结得很全面。
作业:将自己收藏的“辽宁旅游”网页打印出来,下节课在课堂上分享。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及解析】
1.采用的是什么导入方法,这样设置的好处是什么?
【参考答案】
我采用的是多媒体导入的方式,通过多媒体展示几个网页,并和学生交流在日常生活中浏览过什么网页,学生通过列举常用网站可以对本节课的学习有内容有所了解,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历过的实际操作增加学生的代入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与兴趣。交流过后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因特网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存储着海量信息,浏览器是在因特网上获取信息的最主要工具,通过浏览器我们可以快速找到所需的资源,引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这样设置可以增强学生的代入感和实践感,能更好引入新课。
2.在本节课中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如何运用的?
【参考答案】
教学方法有演示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等。
首先我利用小组合作探究法,让学生以信息技术小组为单位,尝试设置自己喜欢的主页,这样的方式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通过交流的方式学习知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除此之外,通过阅读教材和小组讨论也能够强化对知识的吸收。最后我给学生演示如何将网页打印出来,通过我的操作演示学生不仅能学会知识,也能加强集中注意力,从而提高观察能力。
初中信息技术《信息与信息社会》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询问学生“平常使用计算机做什么?”学生一般会用来上网查资料,收发聊天信息或玩游戏等,教师总结计算机主要作用就是获取和处理一些信息,那什么是信息呢?电脑又是如何处理信息的?借此导入课题《信息与信息社会》。
(二)新课讲授
1.信息
教师通过媒体播放两军交战的视频,提问学生:“两军交战时为何还要击鼓鸣锣?”【击鼓是进攻,鸣锣是撤退】教师可评价学生观察仔细、回答准确,接着教师进行总结,这便是“一鼓作气”“鸣锣收兵”的意思,它将进攻与撤退的信息寄托在锣鼓的声音中,锣鼓声传递出来的意义便是“信息”,不仅是声音,通常还会把数据、文字、图片、影像等载体中所传达的意义叫做“信息”。学生理解后,教师提问:“报纸是不是信息?”【不是,它只是承载信息的,报纸上的内容才是信息】教师可评价学生学习得很认真。
2.信息的获取与处理
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说说生活中的信息。【电视里的天气预报传递天气信息;上课的铃声传达上课的信息;教务处的通知传达考试的信息】教师可评价学生集思广益。教师总结,我们可以通过眼看、耳听和其他感官来获取信息,这就是常说的“耳闻目睹”。教师继续讲解,仅靠直接的感官接受,会有很大的局限,比如、细胞、需借助显微镜才能进行观察。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我们还会借助哪些手段来弥补感官的不足来获取信息?【利用望远镜,可观察人眼观察不到的距离;使用视频、电话可以实现千里之外的交流、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使用使世界变成了“地球村”】教师可评价学生日常积累丰富。教师总结,在生活中通过感官和其它技术的补充,我们可以获得大量的信息。
接着引导学生思考,是否所有信息都是我们需要的,学生能够说出不是,然后教师提出“信息处理”的概念。【对信息的加工处理称之为信息处理】然后让学生通过课本,找出信息处理的操作。【对信息进行分类、检索、筛选、存储、发布等操作】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自行阅读天气预报例子的教材部分,并思考,可否只用人工对信息进行处理。【预报天气要收集大量的信息,然后进行处理,如果都采用人工处理需要很长的时间那“预报”就成“后报”了】教师总结,通过计算机处理信息给我们生活方方面面都带来了便捷。
3.信息社会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信息社会的介绍视频,引导学生观看时认真思考:“什么是信息社会?”【信息社会是信息得到广泛利用和充分共享的社会】教师可评价学生观看的认真。然后教师讲解计算机作为信息处理的强有力的工具,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进入了空前的发展趋势,在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后教师让学生说说信息社会中计算机给我们带来便捷的例子,学生能说出多媒体教室的使用方便了学习、电话的使用方便了沟通、医疗系统的使用方便了就医等等。
(三)巩固提高
在学生掌握本节课内容之后,开展一个小比赛。将学生分为6人一小组,老师提出U盘、CCTV播出的新闻、电视机、一段天气预报等,学生以抢答的形式回答这些是不是信息,看看哪一小组回答的最准确最多。对表现优秀的小组给予表扬。
(四)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提问学生“今天学习了哪些知识,有何收获?”请学生进行汇报。
作业:观察生活或查找资料了解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使用。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及解析】
1.简述信息的特征。
【参考答案】
(1)普遍性:信息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
(2)载体依附性:信息必须依附在一定的载体上存在。载体就是承载信息的事物;
(3)共享性:信息本身可传递,具有扩散性,它可以被多个信息接收者接收并且多次使用;
(4)传递性:信息可借助一定的载体进行传递,使人们感知并接受;
(5)价值性:信息本身是有价值的,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
(6)时效性:信息具有生命周期,其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7)真伪性:信息有真伪之分,而衡量信息准确与否的标准是信息客观反映现实世界事物的程度。
2.简述信息获取的主要途径。
【参考答案】
信息获取的途径众多可以通过直接的方式也可以通过间接的方式获取,而我认为其中主要的途径包括:
(1)直接获取信息:例如,实践活动,包括参加社会生产劳动实践和参与各种科学实验等;或参观活动,包括观察自然界和社会的各种现象。
(2)间接获取信息:例如,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查阅书刊资利、广播电视、影视资料、电子读物或浏览网页等获取的信息。
初中信息技术《排序与筛选-数据筛选》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班级学生成绩表顺势提问:“如果要查找数学成绩在90分以上的学生都有谁,该如何操作”学生根据已知能够回答出一个一个去标红,再复制到另一个工作表。教师再次引导:“这种方法本质是正确的,但是这种方式费时、费力并且存在失误。那是否有更加简便的操作方法呢?”顺势引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
任务一:选定条件进行筛选
教师告诉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查找一些数据,选出符合我们条件的数据,这时就需要利用筛选功能。接着教师让学生打开已发给学生的文件-《2016-2017年中国网民各类互联网应用用户规模》。教师演示筛选出该表格中“年增长率”较小的数据的操作,在演示过程中,教师强调工作表中将只显示满足条件的数据,其他数据被隐藏起来,而非被删除。并且对于筛选出来的数据源,可以进行复制、排序等操作。教师演示完毕后,请学生总结出筛选的关键步骤【选定单元格,“数据”→“排序和筛选”→“筛选”→“数字筛选”之后选择“小于”,输入数据即可】教师进行适当点评后让学生自主探究改变条件为等于、不等于、高于平均值等,观看筛选效果。
任务二:与和或的区别
教师提问:如果在表格中要筛选出年增长率小于7%并大于5%的数据,这个时候该如何进行筛选呢?学生通过预习可以回答。【可以使用与或关系】教师进行适当点评后引导学生利用此条件分别去选择与和或的操作,观察显示的数据有什么变化,选择哪种关系才能满足条件?【与】之后教师提问:与和或是自动筛选的两种条件,那这两种条件的区别在什么地方呢?请学生以相邻4人为一组5分钟的时间进行探究。【与,满足第一个条件且满足第二个条件的,才会被筛选;或,满足第一个条件,或者满足第二个条件,都会被筛选】教师适当点评后进行补充与相当于且,或相当于是并列。
(三)巩固提高
在学生掌握了本节课知识点之后,开展一个比赛,给完成质量最好的,速度最快的学生予以嘉奖。比赛内容:在班级成绩表里的语文成绩中超过平均值的数据;找出英语成绩大于90的数据。
(四)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提问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回答。教师可以夸赞学生听课认真。
作业:制作一个月消费表,筛选出日消费额大于平均值的日期。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及解析】
1.采用的是什么导入方法,这样设置的好处是什么?
【参考答案】
我采用的是多媒体导入的方式,通过多媒体展示班级学生成绩表顺势提问:“如果要查找数学成绩在90分以上的学生都有谁,该如何操作?”学生根据已知能够回答出一个一个去标红,再复制到另一个工作表。我再次引导:“这种方法本质是正确的,但是这种方式费时、费力并且存在失误。那是否有更加简便的操作方法呢?”顺势引入新课。
采用多媒体和实例来导入是因为学生能直观感受,并理解我问题的含义,并且通过提问,能够会极大的吸引学生的兴趣以及注意力。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2.在本节课中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如何运用的?
【参考答案】
教学方法有演示法、小组合作探究等。
我通过边演示边操作的方式讲授筛选的操作步骤,等我演示完毕后,让学生自行操作。
对于与和或的区别的理解,我先设置一个任务:在表格中筛选出年增长率小于7%并大于5%的数据,紧接着让学生自己试验与和或的效果,直接我提出的自动筛选方式中的与和或是什么?学生进行讨论,一起总结。